即便華夏極為重視國內的情報網絡,重視干部的素質和反間諜能力,但依舊有不少人被要挾或者被收買。
尤其是在桂省,因為靠近東南亞和法國殖民地,被收買的干部和民眾更多。
其次是在武漢和滬市的,靠近英法租界的渠道也讓不少人成為庇護傘。
聽到報告的韋珣并沒有覺得有什么意外的,畢竟人多了垃圾也就多了。
不論是什么時候,總有那么一些人會因為利益,因為權勢或者因為被要挾而成為外國人的走狗爪牙。
但對于這類人,韋珣的態度是絕對不姑息。
判刑?這個真的很難震懾人心,將其放入牢里一天天還浪費糧食,韋珣的做法是直接以殺止罪。
殺一個人不夠,華夏是個人情世故的親緣社會,比起淡漠的外國人來說很多時候家人親友的性命和未來是要大于自己的。
現在華夏不少地方依舊是十幾人數十人的家族式家庭,這更進一步讓不少人愿意犧牲自己的前途和未來,讓家族獲利。
罪不及家人?不搞牽連?
那不是韋珣的性格,他沒有那么偉大和仁慈,尤其是在這個混亂的大爭之世,只有嚴酷的后果才能將這些人震懾。
根據華夏建國之后的刑法規定,出賣部門、機關、國家的情報信息都是重罪,出賣給國外勢力更是重中之重,輕則無期重則矯絞刑。
在如何讓罪犯生不如死這個事情上,華夏從商朝就已經有了,到現在已經成為了一個體系。而這個體系即便在不少輕罪中罪上面得到改善不再使用,但叛國、謀反、貪縛、間諜、拐賣婦女兒童、范毒、強J等重刑上,不僅沒有免除甚至還有加重的。
這還只是針對個人的處罰,針對三代以內的血親,也會剝奪政治權利和后代的爵位獲取,處大額罰金,這些人除非是有大功于國家,否則不會免除這個罪名。
韋珣就是要讓整個華夏的國民都知道,一個人犯罪不是治罪一個人,而是一家在都要受牽連。
他的目的就是希望借助家庭和血緣的紐帶,讓這類人在面對誘惑的時候考慮家庭、考慮親屬,以此來堅定他們抵抗誘惑的信念。
韋珣可不想一個間諜罪只是拘押十幾年就釋放出來做人,更不想各種重罪犯人好好的活著。
死,每個人都會懼怕,家庭,親屬和后代,絕大部分人也會牽掛。
韋珣主導的華夏已經用法律的嚴酷將這類犯罪極大的打擊,就連每年過節,家中的長輩說得最多的就是提醒子孫后代不要犯下重罪,安生過日子。
或許在后世的人看著現在的華夏是封建體制的殘暴,但利益真的會讓很多人鋌而走險。
殺一儆百,以儆效尤已經是華夏在各種對國家和社會有著嚴重后果的罪行量刑的根本宗旨,而不是虛偽的效仿西方世界搞所謂的民權民主。
因為在他們犯下此類罪行之后,華夏的司法機關就會有限剝奪其華夏公民權,也就是剝奪了其人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