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廣人稀,山高林密就代表著豐富的野生動物,普通人狩獵只能使用獵槍和弓弩,面對野豬黑熊虎豹等野獸的危險也不小,而軍屬可以租借的武器都是華夏繳獲的日俄槍支,戰場上表現不如華夏列裝步槍但用來狩獵卻是綽綽有余。
區別性對待東北地區,原因是東北諸省此時的野生動物極多,除了對農業帶來危害之外,偏遠鄉村甚至還會被危及人命。
棒打袍子瓢舀魚固然是物產豐富的體現,虎豹熊豬狼這五種東北野生動物更是威脅百姓安全的大患。
除了東北虎禁止被獵殺之外,其他的猛獸都可以被獵殺。
而東北這幾年的移民在種地之余,冬季狩獵也成為重要的活動。
正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東北的皮革已經成為除了糧食之外另一個可以帶來豐厚利潤的產品。
但華夏的林業部門、農業部門和韋珣力主成立的野生動物保護司也知道長期的狩獵必然難以為繼。
所以華夏已經計劃在1911年開始在東北大力發展養殖業。
在東北非工業的郡市大力發展養殖業,除了為東北和臨近東北的四個軍區以及華北提供牲畜之外,還可以提供皮毛。
這一次戰爭中,華夏雖然從南方獲得了大量的罐頭作為軍用口糧的補充,但華夏是農業國家,沒有成規模的養殖體系。
所以在軍方的需求和各部門預見北方農業的發展之后,才下定決心在東北扶持特殊產業。
軍用口糧依靠著四個軍區、首都,可以借助逐漸充裕的糧食發展罐頭制作和餅干等食品的制作,酒水酒精也是發展的方向。
而糧食的充足還可以帶來畜牧業的發展。
按照華夏內閣的計劃,會在南興安省和東蒙省、庫倫省、內蒙省以及西蒙省大力發展牛羊養殖,為整個華夏提供肉類和皮毛、乳制品,并且扶持相關的深加工產業。
在結雅、東寧、吉陽將會發展水貂、狐貍、貉子等可以提供皮草的養殖業,扶持皮草貿易以及皮草深加工。
在華夏的遼、吉、黑三省,進行豬、牛、雞、鴨等家禽牲畜的養殖,為即將在東北三省成立的肉蛋深加工工廠提供原料。
依靠四個軍區一百多萬的士兵口糧需求,東北和外蒙都能在獲得額外的利益。
在華夏的后世,批量養殖不僅是養殖場這種模式,還有委托農戶管理,或者是提供種豬種牛等幼獸,待牲畜家禽成長之后以市場價收購再商議分成。
而在現在,國際皮草市場還是極為緊俏的,人造皮革還沒有出現,軍隊更是皮革需求的大頭。
不論是腰帶、軍靴和槍套還是過冬時候的帽子大衣,除了棉質之外,皮草也是重要的資源。棉質的都是底層軍官和士兵,以外國中高層軍官都是有點身價的人,面對冬季又豈會不需求皮草御寒呢?
韋珣相信,在明年大力發展皮草的養殖,在之后華夏的東北民眾可以在戰爭中獲利不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