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盂和韋珣談到深夜,讓韋珣感觸良多。
不僅是華夏能有這樣為了華夏未來而如此努力的年輕人感到欣慰,更是想起后世的一句話:“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
后世之所以有這句話,還是因為不少地區盲目的發展,蓬勃的工業對環境造成極大的創傷,工業污染更是讓原本的青山綠水變得一片狼藉。
先發展,后治理那是時代的競爭之下,國家不得不優先追趕工業且沒有足夠的財政去更改已經惡化的污染。
而早在華夏建國之前,深知工業帶來國力和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之余,更是環境惡化的罪魁禍首。
可工業是一個國家不得不發展的東西,甚至只要有可能,任何一個國家都希望成為最強者。
因為工業的發展代表一個國家的財政收入,代表一個國家的國民生活水平。
貿易和工業的繁榮會讓物價穩定,代表著國民可以以較低的價格獲得各種生活用品。
如果一個國家沒有工業,其他有著發達工業的國家就會進行傾銷,賺取大量的利潤。
到時候不僅是國家外匯儲備會大量的流出,形成貿易逆差,更是會讓商品的價格不可控。
外國的資本家可都是滿手的罪惡,一旦生產者是他們,隔三岔五折騰點事情搞點假新聞,炒作物價牟利是必然的。
后世的產量大國烏克蘭,在和大毛分家之后家底厚實,然而還是在資本和政客的忽悠下,自己把自己的玩死了。
甚至于一度原本的產糧大國發生饑荒,作為糧食產地的國家因為資本的炒作最后比缺糧的國家的價格還高。
這也是韋珣對國外資本警惕的原因,華夏不是后世一窮二白的華夏,通過清洗各族八旗,收刮士紳階層,華夏已經有足夠的金錢完成基本的工業計劃。
而后借助基礎工業,不斷的出售半成品的工業產品和金融操作,并不是太窮。
有著一點家底的華夏,發展方面不需要借助外國的資本。
因為時代不一樣,工業發展的成本也不同。后世的招商引資更多的是引技術,用市場份額帶來的利益換取技術。
華夏龐大的人口基數形成一個巨大的潛在市場,各國資本紛紛涌入,在華夏告訴發展之余,各國資本家也在這個過程中賺得盆滿缽滿。
一個個大型企業,各行各業,都充斥著其他國家摻入的股份,然后每年這些企業的盈利被收割走。
所以在韋珣和內閣計劃各種發展方案,測算需要的經濟和技術之后,韋珣還是決定靠自己。
好在現在的工業生產技術并不是后世那種遍布各種專利限制,各種設備和技術限制,沒有生產權限,沒有生產資料和專用的設備就無法生產。
加上這個時代的工業雖然已經豐富,主要的也就幾類,生產技術難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