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虛實實,真真假假在華夏的軍事兵法中真的應了那句話——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沙俄或許有軍官讀過華夏的孫子兵法,但這種陽謀在現代戰爭中卻是根本讓你無法去逆轉的。
在突出部這個華夏刻意留出的口子反攻,有五成概率突破戰線從而奠定戰役的勝利,那么從其他方向在華夏擁有三個可以快速機動的機動軍之后,勝利的概率可能只有三成。
而十七軍的節節敗退讓沙俄都以往己方在局部以強大的火力和汽車裝甲兵的突擊能力挫了華夏的士氣,對勝利的渴望讓他們即便知道其中的風險也會冒險。
就像犯罪份子,明知道這個事情一個不好就會毀了一生,要么死亡要么牢獄之災,但巨大的潛在利益可能得到滿足的情況下,他們依舊會冒險一樣。
戰爭也是一種豪賭,是一場基本贏家通吃的的豪賭。
陰謀變陽謀,是陳可鈺等人為了建功立業費盡心思制定的作戰計劃。
而這個作戰計劃在收尾階段正是收割勝利果實的時候。
俄軍被華夏突然發起猛攻,在兵員素質、炮兵火力以及毒氣彈、神槍手的攻擊下,華夏僅僅一個夜晚就將俄軍壓縮回了突出部的狹窄戰場。
進退維谷,說得就是沙俄現在的情況。
即便浮橋有著大量的防空火力不用擔心華夏的飛艇部隊轟炸,但就這樣撤退他們會甘心嗎?
好不容易在東岸占據了一個落腳點,是沙俄目前唯一取得的在東岸的陣地。
一旦放棄,沙俄的這一次奮發最后的血勇的反攻就可能失敗。
《曹劌論戰》言: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在第一次進攻沒有取得優勢的情況下,下一次俄軍的戰斗意志必然會大受打擊。
而如果不放棄這片陣地,那么他們就要留下相當一部分部隊來防御陣地,避免被復興軍重新奪回。
兵力少則無法防御,很容易被華夏玩得滾瓜爛熟的小股精銳突擊戰術蠶食。
兵力多,那更是華夏炮兵希望看到的。
十幾二十萬人聚集在方圓不到四公里的地方,完全就是華夏炮兵做夢都想要的作戰情況。
只需要不斷的將炮彈投送在敵人陣地,前線只需要佯攻吸引敵人鉆出防炮洞和散兵坑即可。
想要避免戰線丟失,敵人只能頂著炮火開槍射擊,阻止士兵的進攻,到時候的傷亡依舊極大。
兩難的選擇下俄軍的指揮官都不敢下令撤退,以沙俄的官僚體系,誰要是第一個撤退,那個人極有可能會成為反攻失敗的罪魁禍首,沙俄政F為了給國民一個交代,他肯定落不到什么好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