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華夏對俘虜的政策不錯,軍官也有不錯的體面不用去干活,只需要依照軍銜價格交付贖金即可。
這筆贖金華夏可不管是私人出的還是沙俄政F出的,只要錢到人就走。
比起后果,部下那些初步擺脫農奴的家伙的死活可就不被他們放在心上了。
撤退就是替罪羊,家族蒙羞親友受難,留在突出部,“頑強的抵抗”復興軍的反攻,最后因為友軍作戰不力不得不投降,這個結局是最好的。
西方人和東方人的三觀有極大的不同,在無力獲得勝利或者四面楚歌的情況下投降不是一個恥辱且丟人的行為,因為他們在投降之前必然是竭盡全力的戰斗。
而在華夏,投降是恥辱,知恥后勇,一雪前恥的事情雖然有,但那也在少數。
而且沙俄和華夏的仇恨越積越多,甚至于華夏的士兵投降到沙俄那邊很有可能被當作敵人擊殺,戰俘待遇基本沒有,給口飯吃限制自由都是基本的,憤怒的俄國人恨不得每一個陣亡的華夏士兵都變成軍功呢,哪里會管什么戰俘優待?
可以說一次次教訓證明華夏士兵投降就是死,還會給自己和親人帶來負面的輿論,戰死犧牲卻是榮耀且可以給家庭帶來實際好處的事情。
華夏的軍官也不斷的和士兵宣傳沙俄對待戰俘的殘暴,這也導致華夏的士兵在面臨絕境的是皇后都會選擇同歸于盡或者殊死一搏,進一步加深了沙俄不優待俘虜的態度。
這或許是一種蒙蔽士兵讓其送死犧牲的欺騙,但在戰斗中華夏士兵悍不畏死的形象也逐漸成為全世界矚目的特質。
除了六個師因為有極深的關系和地位,從負責反攻總指揮官手中獲得了一個名為撤退到西岸組織沿河陣線防備華夏可能的渡河行為或者是傷亡過大后撤休整的命令,實則是明哲保身避免威望受損,剩下的十幾萬人都猬集在突出部。
沙俄撤退了六個師讓陳可鈺、范石生和馬占山大感可惜,因為這是到手的功勞飛走了。
全殲突出部的俄軍他們不敢想,因為在俄軍的身后是三座浮橋和正在修建的兩座,共計五座浮橋,俄軍完全可以交替掩護撤退到西岸。
現在華夏的攻擊除了第一天極為兇猛之外,都是炮兵洗地,然后步步蠶食,為的就是希望借用突出部的陣地誘惑俄軍留守。
一旦他們三人將突出部的俄軍重創甚至消滅幾個師,他們在華夏軍中的地位就會明顯的提高。
雖然吳佩孚陸續調集了五個師和全部的重炮部隊協助進攻,但這一次作戰計劃他們作為制定者,佯裝敗退的陰謀到步步蠶食的陽謀,他們極好的表現了自身的軍事素養和作戰能力。
因為特殊的地形,沙俄到達東岸的大軍不敗而敗,如果面對歷史上缺乏炮兵火力的華夏軍隊,他們還有一戰之力。
但現在他們面對的是擁有世界上排行前四(美、德、英、法/中)的炮兵火力,營連級作戰輔助火力武器也是全世界最多的。
退則第一次反攻失敗,不退就是炮兵的靶子。
甚至于為了避免沙俄覺察不妙退得太快,炮兵部隊的炮擊烈度都下降了七成。
盡可能多的給反攻的俄軍制造傷亡,給自己的軍銜加重分量,這是吳佩孚等高級將領的想法,自然不會將俄軍“嚇”退到西岸。
突出部的陣地對于沙俄來說極為重要,保住這里的利益和風險都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