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說B輪估值4億,C輪估值10億,投資者并不是賺到150%,因為B輪融后估值不是4億,而是4億+融資額。假設B輪融到1億的話,如果C輪僅能估到7個億,B輪的投資者連50%的利潤率都沒有,這在早期投資來說根本不叫成功,稱之為提心吊膽反而更合適。
但是您融資都融到E輪了估值才8億,這說明兩個問題,第一您比較能忽悠,能找到冤大頭,第二就是企業肯定缺乏吸引力。
問題是科技企業,就算一直虧損,只要技術確實牛逼,有能夠衡量里程碑的標志性成果,融資根本不是問題。
比如同樣正在沖刺科創版的瀾起科技,當家人是天朝芯片設計第一人楊崇和,當年尷尬到什么程度?2005年推出首款自研的DDR2內存緩沖芯片,但是因為技術驗證周期太長而沒人用。于是整個研發費用都燒成了空氣。
可是因為技術確實過硬,錢根本不是問題,于是繼續燒錢,2010年又研發出了DDR3,終于上市熱銷,最終在2013年推出DDR4被inter認證,確立為行業標準。
這叫科技企業,有技術,無所畏。
即便如此他老先生上科創版的估值也太特么離譜了,科創版的問世使瀾起科技的估值立地翻番。
反過來說,缺乏吸引力,就意味著技術上也同時陷入困局,無論是研發不出成果也好,還是專利申請不下來,或者核心人員流失,總之處于撲街中。
但是不繼續融資又不行,科技企業最燒錢,沒錢可燒的結果只能是破產,必須瘋狂補血。因此很多初創型的科技企業最終是被增長速度拖垮的,不是沒有增長也不是沒有成果,而是增速稍微慢了點就不斷陷入融資陷阱,被困境拖垮。
這個時候,最佳的出路就是被人收購,需要一位接盤的天使。這位天使首先得有錢,其次是沒經驗,有經驗的大佬不用問具體情況,一看E輪估值8億的科技企業扭頭就走了,無論你遇到什么樣的問題,總之不要讓它成為我的問題。
什么人最有可能沒經驗?年輕人!想到此處尚周眼中厲芒一閃,起身去找人。
很快,楚垣夕的微信里收到袁苜的信息:這家企業你看一下,上周科技。
楚垣夕趕緊調出上周科技的介紹,然后不由得眼前一亮,心說很會吹嘛!關鍵是吹牛逼的姿勢要正確,像這家公司就非常上路,從公司命名上開吹——本公司走在世界科技最前沿,公司中最落后的技術也是上周的。
能夠在取名的時候就想好后面怎么吹牛,那想必不是一般人,同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