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裝成熟的男女其實是最幼稚的。
請你繼續幼稚下去呦~
這部電影我想拍給那些依然幼稚的男孩,希望他們能感同身受,也想讓已長大的男人心有戚戚。
《看電影》的五月周刊,給了整整三版,介紹了電影的完整故事,文章附上了孟輕舟在博客的短文。
標題是煽情的:沈佳宜,你在哪里!
上映五天,《那些年》的票房就已經有了4012萬,金淑麗和袁玉眉都快高興瘋了,照這么的票房走勢,難道票房還能破億?
要是孟輕舟在,肯定會告訴她們,從2006年開始,國產電影票房上億,不會再是令大眾驚訝的事情了。
《那些年》掀起了一場關于青春、關于愛情以及夢想照進現實的話題。對于電影的本身,甚至于對導演和演員,都沒有故事更能吸引觀眾的關注。
“如果不是最后那個吻,電影本身并不值五顆星——我們都經歷過這樣的愛,它不深刻,甚至膚淺,但因為沒有任何塵垢而吹彈即破、絲苦絲甜。這種幼稚是要定格在時光的相框里,用青春做祭奠的只是當時已惘然。因為不圓滿,you'retheappleofmyeye。”
“想辦法挨著她看過了一次集體電影,偷碰她的手后震天的心跳聲至今還在回響;要換座位前得知將和她同桌,前一晚輾轉亢奮得徹夜失眠;青春是一陣轟隆的心跳,是一場徹夜的失眠。懊惱長不高的個子、低至塵埃里的卑微,都隨著青春的落幕而消散。這個我曾兩度中途放棄過的明媚青春片,有著最純真的青春味道。”
每個男孩心中都有一個沈佳怡。
她可能是座你后面老用筆戳你的那個,可能是座你旁邊把你掐的青一塊紫一塊的那個,可能是座你前面上課老喜歡擋你視線的那個,
還有可能是你們班最乖巧最漂亮很多男生暗戀的那個,甚至有可能是某個你一有空就有意無意從她窗口前經過的隔壁班的沈佳怡…每個故事開始都是最純最美的時候。
柳一菲飾演的沈佳宜真的是清新、可愛的很,就真的像是一個學霸女神,漂亮得無以復加。
第二個周末,三天的票房分別是1022萬、1105萬、1100萬,自此《那些年》上映九天總票房已經達到了8035萬,可以說破億已經是不可阻擋的了。
孟輕舟的導演能力,也得到了大部分圈內人的認可,兩部電影,足以看出他的進步。
電影導演有賣藝的屬性,這個是不可否認的,一個電影怎么拍、拍得好不好,畢竟還是得看手藝,也就是拍電影的技術。
導演,他有一種“雜耍”的成分在里面,他要向觀眾賣這手藝。
另一方面電影的內涵,也就是“主義”!這就牽扯到文化層面了。
導演會站在詩人、音樂家、作家、畫家等等這些人的肩膀上去看人生,他要綜合這個能力。
這個其實就是所謂的“主義”,就是哲學層面的,社會層面的,這是需要學習的。
孟輕舟現在就站在了文化人的邊緣,用銅臭換來了新生代導演的名片!
新京報預約了孟輕舟的第一次個人專訪。
采訪他的是新華報娛樂版塊的方蕓,他也不知道人家會問什么,按約定的時間,在辦公室等候方蕓的到來。
“孟導,你好,我是新京報的方蕓,謝謝你能答應這次的采訪!”
“方姐,你好,我們是直接開始,還是換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