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導,不介意的話,我們就在你辦公室吧,可以嗎?”
“我無所謂的。、”
錄音筆、筆記本,方蕓準備的頗為充分。
孟輕舟的青春系列,已經喚醒了國內影視圈校園愛情、都市愛情的前奏,算是趟路的第一人了。
“孟導,從《失戀33天》到《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從都市愛情到校園愛情,你是以自身的經歷,還是依靠敏銳的觸覺,開辟了這一新的影視類型?”
“不敢說是新的類型,可能處于年輕人跳躍的想法吧,當然電影中的某些素材肯定是真實的,也有藝術創作的片段,但基本上所有的同齡人都能在其中找到曾經的影子。”
常規的愛情電影,為了讓觀眾有代入感,女主普遍一般,男主就是高富帥。
但在如今的年代,早戀是不提倡的,更別提什么墮T、性沖動之類的。畢竟不是每個人的青春都是如此,丑小鴨變成白天鵝灰姑娘找到水晶鞋遇到王子。
比起瑪麗蘇我們可能更加要還原現實生活,那樣的代入感才更真實更成功而不是一味的靠顏值來提高收視率。要知道很多人都是很努力考上一個普通學校找到一個普通工作過的很普通。
僅此而已。
“孟導,我們看到,你的兩部電影,在演員的選擇上,有著很大的不同,《失戀33天》還能稱作以演技做基礎的模式,但《那些年》選擇柳一菲和胡戈,是不是更加注重票房的因素?”
“有這方面的考慮,電影需要盈利來支撐,否則投資從哪里來,《失戀》對角色細節要更考究些,《那些年》我更看重時代的影響和年齡的原因。”
“大家也看了《那些年》,柳一菲和胡戈的表現,不算出類拔萃,但很好的完成了角色的塑造,我對他倆的前景非常看好!“
“孟導,你不是導演系專業的,是什么原因讓你放棄了做一個演員,選擇了做一名導演呢?”
“演員是把理性(之前所做準備和各種信息)轉化為感性(情感等能直觀感讓觀眾受到的)的職業。而導演是控制這種轉化是否準確的角色。”
“也能換一種角度,演員是情感的載體,而導演是處理這些情感變化節奏和引導情感在故事中順暢變化的角色。”
“我應該不會是一個好演員,因為太固執,在我們那一屆中,我的表演細胞可能是最少的,但是我對導演的一切,都很感興趣,也愿意去認真鉆研,所以我選擇了做導演!”
“有想過自己的第二部電影就會票房破億嗎?”
“這個是真沒想過,也沒那么大的野心,初衷都是不虧本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