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論語·衛靈公】
弘農楊氏,是天下聞名的士族,始于西漢昭帝朝丞相楊敞,盛于東漢安帝朝太尉楊震,與漢室休戚榮辱四百年,直到漢朝滅亡,其家族也在之后延續千年,甚至創造了一個朝代。
不說前世與后世如何,但說本朝,董卓擅專朝政,誅殺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為了抵消所帶來的消極后果,拉攏關西豪族,故而對同樣四世三公,名望不輸于袁氏的弘農楊氏大肆封賞。弘農楊氏在朝為官者有大小數十人,分布內外,內朝有尚書楊瓚、侍中楊琦;外朝有謁者仆射楊眾、光祿大夫楊彪;地方上有河南尹楊懿、原鳥擊都尉楊儒。雖不是三公九卿,單論權柄,幾人加起來便是宰相也不過如此。
楊琦的投靠不過是代表個人的立場,不能算是整個弘農楊氏的意見,這回讓楊琦前去說服楊氏眾人,其實也是給他們一個開出加碼的機會。只是這樣一個龐然大物,若是希求著他們全部押注,非得有極大的利益交換不可。哪怕皇帝為了尋求士族支持,愿意付出代價與楊氏合作,但這其中的付出隨時可能是他難以承受的,一個不好就會尾大不掉,被其架空。
王斌身為皇帝母族,親之又親,自覺有必要提醒皇帝在倚仗楊琦等人勢力的同時,要時刻對楊氏保持警惕。
皇帝心里也明白此時的漢末豪強橫行地方,牢牢把控著清議、學術、乃至于仕宦之途。光武皇帝仰南陽、河北等豪強之力方才中興漢室,雖屢有抑豪強兼并之策,但還是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地方豪強勢力的膨脹。士族勢力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不斷強大,直接威脅到了皇權,于是東漢才屢屢出現皇帝親近閹宦,特許宦官干政以打擊士族的局面。
一啄一飲,皆有定數。
宦官與士族的權力斗爭延續了近百年,最終以士人出身的袁紹帶兵入宮殺盡宦官而告終。只是這么一來,朝局平衡被打破,士族在沒有了宦官等宿敵之后,開始了內部的爭權奪利,由是造成了董卓入京收拾朝堂的結果。
董卓起初也是選擇與袁氏合作,四處征召,也是希冀士族能給予他政治上的支持。只可惜董卓出身邊鄙,家世不顯,被排斥在士族圈子之外,任命州郡的士子也屢屢背叛。尤其在信任的士人伍瓊、周毖屢次哄勸董卓禮待士人,征召士人為官,卻導致士人就任地方后起兵反叛后,董卓便撕破了臉,公開與關東士族為敵。
這也是東漢兩百年、靈帝駕崩期年之間所發生的前因后果。
“臣等死后,天下將亂。惟愿陛下自愛!”
皇帝一個人坐在空蕩蕩的宣室殿里,腦中突然回響起當初張讓等人在投河自盡前對他這一世的兄長、少帝劉辨說的話。如今少帝已逝,該輪到他來‘自愛’了,可他又該如何才能避免誅董卓后王允勢大,制王允后楊氏勢大的局面呢?
看來統一天下,并非自己所想象中的那樣簡單。
一聲沉重的長嘆,微不可察的自宣室深處響起。
次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