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蓋勛因自己兵力弱小,孤掌難鳴,也不得不跟著去雒陽。
到達雒陽后,董卓忌憚皇甫嵩在軍中的威望,想借機除掉他,期間被皇甫嵩的兒子以及眾人搭救。董卓顧忌軍心,徒斬皇甫嵩會引起動蕩,于是借坡下驢,將皇甫嵩調任虛職。
若是皇甫嵩當初聽從謀士之言,發兵東向,又何至于有今日?但他也足夠能忍,跟蓋勛剛直耿介,與董卓硬剛不同。皇甫嵩在董卓面前裝了三年孫子,就連董卓回長安讓他率眾臣跪迎,這樣的侮辱他都能以笑迎合。
直到王允殺死董卓,讓皇甫嵩帶兵族滅董氏,他才得以報仇雪恨,將董氏百余口人全部處死,就連董卓九十多歲的母親在當時走至塢門求繞過一命都被斬首。
正所謂‘君子不禽二毛’,漢代以孝治國,對高齡老人一向優待,哪怕是犯了罪,該夷三族也應是從輕發落。皇甫嵩不分老幼盡皆處死,可以說是假公濟私,雖然皇帝不在乎這一條看不見的人命,但還是從心底鄙夷皇甫嵩的人品。
要不是皇甫嵩唯詔命是從,效忠朝廷,有不爭權奪利的本性,十分符合皇帝心中對后世職業軍人的印象,皇帝還真不一定會對這個政治低能的名將萬般拉攏。
奈何皇甫嵩經歷事故,多次政壇跌宕起伏,從死亡邊緣走出來的他早已習慣了服軟認慫,哪還能硬起氣來幫一個看似無權無勢的小皇帝對抗權勢滔天的王允?
皇甫嵩在詔對時與皇帝虛與委蛇,絕不表態,讓皇帝十分無奈,想他接連說服楊琦、王斌、士孫瑞都是申明大義,剖析利益關系后,各人無不臣服。
而在皇甫嵩這里,皇帝卻是第一次品嘗到了挫敗的滋味。不過皇甫嵩拒絕投向皇帝,并不代表他會投向王允,恪守中立,是目前皇帝退求其次的一個結果了。
“廉頗也有老的時候啊。”皇甫嵩走后,皇帝對侍立左右的楊琦、射堅二人說道:“當年黃巾蛾賊被剿滅之后,皇甫嵩領冀州,為民請命,上表陳辭、勸諫共達五百多次,都對朝廷有所補益,還奏請蠲免冀州田租,以贍養饑民。中常侍趙忠家宅規格逾制,仍不懼權勢,奏疏彈劾,抄沒其宅。這是何其忠直,何其賢能!而你們看看他現在,像什么樣子!”
“國家息怒,皇甫嵩于朝廷之忠心,昭彰可鑒。只是多年蹉跎,才逐漸消磨了當年銳氣,國家如若不嫌,臣愿為前去,以忠義激其奮發,為國家效命。”黃門侍郎射堅的弟弟射援與皇甫嵩的女兒訂立過婚約,兩家同氣連枝。他雖然支持皇甫嵩在皇帝與王允之間保持謹慎,不肯站隊的做法,但并不代表他就愿意見到皇甫嵩遭到皇帝的不滿和猜忌。
皇帝雖然對射堅親自去說服皇甫嵩并不看好,但也沒有直言拒絕,他緩和了語氣說:“當初梁衍勸其起兵反董,他卻棄之不用。依我看來,他眼里只有自己的身家性命,心中全無社稷,這不是攝于詔令而屈服退讓,實在是內心退怯,如此之忠,又何足貴?蓋京兆難道就不愛惜身家嗎?但他先于社稷為重,敢面折權臣,不懼一死,而我可有虧待他后人?”
說起蓋勛對朝廷的盡忠,確實是皇甫嵩比不了的,正是因為如此,其子蓋順近來才風頭無兩,簡在帝心。
射堅也是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他知道皇帝這幾天對忠臣后代的態度十分優渥,凡是對朝廷立下大功的臣子后裔,無論是在涼州對抗羌亂而殉國的傅燮之子傅干,還是段颎族人,曾經親附董卓,如今已經表示投誠的中郎將段煨,都受到了皇帝的封賞。
同樣是涼州三明的親族后人,皇甫嵩成名還比段煨還早,身家比段煨還清白,為什么就不能得到皇帝的青睞呢?射堅出于自己和皇甫嵩的利益考慮,深感不值。
“你去給我帶句話給他,就說‘愛身家者未必能保其身家,而不愛其身家者,正是所謂既能善保其身、又能善保其家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