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內部辦理政務按地區分工而設司。各司除掌核本省錢糧外,亦兼管其他衙門的部分庶務,職責多有交叉。
戶部總的執掌是管理全國疆土、田地、戶籍、賦稅、俸餉、財政等事宜,其機構按地區劃分為清吏司,并設有皇親俸餉處、現審處、飯銀處、捐納處、內倉等機構,辦理老朱家的子孫的俸餉、捐輸等事。
其部內的行政事務則由南、北檔房、司務廳、督摧所、當月處、監印處分別管理。隸于戶部的機構還有掌鑄錢的錢法堂及寶泉局;掌庫藏的戶部三庫;掌倉儲及漕務的倉場衙門等。
對戶部深入了解之后,朱慈烺發現原來戶部收上來的錢糧并不是大明真正的一年稅收收入,大明的稅收根本沒有想象中那么底。
大明賦稅征收有一個特殊之處就是他沒有正規的稅收部門,所有的稅收都是地方代收代繳,而且上繳之前要留夠地方自用。
這個還不是最坑的,最坑的是,地方上繳也不是上繳的一個專門的機構儲存,而是根據各處需要,上繳到各部使用。
例如地方征收稅收一百兩,那么地方去掉開支、火耗、運輸消耗等之后,可能就只剩下五六十兩。
這五六十兩,有的送到戶部,有的送到兵部,有的送到漕運,還有的入內庫等等等等。
不僅沒有專門的接收機構,而且為了運送錢糧收入,地方還要派出不同的人來往各個衙門。
這也就是為什么戶部的錢糧那么少,大明依舊沒有崩盤的正常運轉的原因。
對于朝堂的爭端,朱慈烺一直是懶得去管的,但是稅收歷來是大事,要是不趁這個機會參合一檔子,下次機會就不知道在什么時候了。
當然全面接手朱慈烺還干不來,不過把度支、造幣等功能劃來過來納入統計司還是很有必要的。
朱慈烺要的就是成立一個大明的結算中心,然后把造幣權和銀行相關板塊也摘出來,到時候省的這些人胡亂插手。
要是入京的所有錢糧都要經過統計司的核算,京城各部門在根據自己的需求提供預算然后統計司在撥付出去。
那么統計司就能從一個編外機構變成一個實權部門了。
而且朱慈烺光想拿錢確不想辦事,至于稅收怎么收,還是原封不動,這樣可以避免底層的動。
而且朱慈烺有這個基礎,東宮典算一直運營著大筆的錢糧,現在東宮典算比起戶部過手的錢糧都多。
所以以大吞,又是熟悉的業務,崇禎同意的概率很大。
不過想要卡京城官員這些饒脖子,估計大家的反彈會很劇烈。
以前大家自己收錢自己花,現在平白無故的多出一個部門管著自己的收支,擱在誰那誰都不開心吶。
所以有沒有辦法把這個炮彈上包裹上一層糖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