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他要做的是促進教育的進一步下沉,進一步擴大受教育人群的基數,擴大學校的數量,只有這一切的條件都具備了,才有進行下一步的可能。
學校足夠多,認字的人足夠多,師資力量足夠強悍,才能在未來的某一天,以這樣的基礎對教育進行階梯式的改革,一層一層往上,一層一層通過考試篩選出合格的人才。
想著一步到位搞出小學中學大學,搞義務教育,別說有沒有那么多錢和那么多老師,人們能否適應這種模式也很難說。
農業時代,孩子就是父母最重要的勞工,本質上和父母擁有的生產資料沒什么區別,為了擴大生產規模和生產量,多生孩子也就成為了客觀需求,沒有鼓勵政策他們也要生。
小孩子長到十一二歲,乃至于**歲的,就要開始下地干活給父母幫忙了。
不幫忙的話,還真不一定養得起。
俗話說半大小子吃窮老子,那時候又沒有什么副食品,孩子長到青春期長身體的時候,特別能吃,下地干活的男主人也能吃。
一家幾張大嘴頓頓都能吃三五碗糧食,眼瞅著糧食一天少過一天,不吃又餓,餓的心慌,吃了的話地里又打不了那么多糧食,所以小孩子必須要一起下地干活分擔父母的生產壓力。
讓他們脫離生產去進行義務教育,然后回來張嘴吃飯,眼瞅著家里糧食一天少過一天,那父母真不一定答應。
甭管他們多想讓孩子接受教育改變命運,但是在此之前,總要有命才能有命運吧?
沒糧食吃的話,命都沒了,還要什么命運?
吃飯才是大家要面臨的首要問題。
生產力不提高,農業技術不提高到極限,教育就是無根浮萍,風一吹,就沒了,勉強建立起來也無法存在。
目前來說,現在維持的這個局面已經是最好的局面了。
通過豐厚的糧食儲蓄,用一頓免費午飯換取父母對孩子教育問題的退讓,讓更多的幼童入學讀書。
哪怕不能學滿五年,哪怕只是學個一兩年,那也算是文化人,不是文盲了。
這樣廣設學校招募學生入學,號召大家一起參加科舉考試,培養大家參加科舉考試做官的習俗,鞏固科舉考試的重要地位。
那么就算他死了,科舉考試這個制度也無法動搖。
他在這十個縣視察,觀察正在建設之中的縣學學堂,親自要求縣令提交本縣內未入學適齡幼童的名單,劃定標準讓縣令操勞去,辦不到的,等著撤職。
除了監督這一類事情,郭鵬也在學部頒發了建立武學體系的一些想法和要求。
他要求地方上建立地方武學,和中央武學——首陽山講武堂建立聯系,建立一套完整的武學選拔生源的流程。
由于軍官人數和行政官員人數存在客觀上的差異,更新換代也沒有那么快,武學的數量并不像文學那樣需要那么多。
每個郡設立一所武學,集中學習、選拔,定期擇其優秀者送往首陽山講武堂深造,其他武學學生通過一些選拔考試之后也能直接進入軍隊擔任基層軍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