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固然輕松愉快,但是郭鵬的旅途可不僅僅是舒服的公費旅行,他也是要辦事情的。
路過每一個地方,他都會留意觀察當地百姓的生活狀態,精神面貌,找人打聽當地的風俗人情,還有最近發生的最大的事情。
郭鵬把臨淄營全部交給了郭瑾,自己并沒有保留這些耳目,所以近來對于天下的變動已經不是很清楚了。
現在,他可以通過自己的真聽真看去觀察一個地方是否被治理的妥善,這種方式比聽臨淄營密探的匯報要簡單多了。
洛陽周邊,稱之為京畿地區,屬于天子腳下,素來都是得到最重要的關注。
有什么新政,都是京畿地區首先實驗,實驗過了才會推廣到全國范圍,放到各州,以各州州治所為中心,向四周擴散,齊頭并進。
所以郭鵬規定的郡以下各縣在縣城設立縣學的要求也首先在洛陽周邊的十個縣進行推廣和實驗。
到此時為止,郭鵬設想中的蒙學、中學和大學的概念還是沒有推行下去。
目前的學校分級并不是為了分化學習內容,實行階梯式的教育模式,而是分擔一個太學無法承擔的教育任務。
無論是中央太學,還是各州學宮、各郡的學校,亦或是未來各縣的縣學,學習內容都是一致的,并沒有學習內容的高下之分。
只是為了增加就學人數,擴大學籍內的在籍人數,進一步增加受教育的人數。
郭鵬只是規定了五年的最低學習周期,入學之后起碼要過五年才能參加科舉考試,科舉考試的正常最低報考年齡也被限制在了十八周歲。
在這樣的規定之中,細分第一年學什么,第二年學什么,第三年第四年第五年又要學什么。
平時課堂學習的內容,還有課外實踐的內容,農業,天文地理,天下水文等等,邊學邊實踐,掌握,對于他們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目前各學校中,學生生源主要來自于屯田農莊,而郭鵬在農莊內推行的掃盲識字教育行動則是所有學生進入學校學習的基礎。
他們進入學校之前唯一掌握的就是認字這個技能。
在此之上,通過至少五年的學習,掌握科舉考試要考的內容,進而參加科舉考試,這是目前魏帝國索能做到的極限,再往上細分一些內容,力有不逮。
如果年齡不到位,也想參加科舉考試,并非不可以。
朝廷也考慮到了某些神童的出現,人家就是聰明就是早慧,學了五年就已經大成,可以參加科舉考試了,就是年齡不夠,那也不是沒辦法。
學部會在每年科舉考試之前一個月為這一類學子準備特殊的考試,通過學部準備的科舉資格考試,就算年齡不到位,也可以參加正式的科舉考試。
規則很細致,還有很多內容,大體上就是做出了此類限制和規定。
至于何時才能達到階梯式的教育模式,郭鵬覺得就目前來說,他的有生之年是看不到了,不知道郭瑾那個時候能否看到。
但是具體的設想和下一步的改革方案,他已經親自書寫完畢,封存在了學部的檔案室里,只有皇帝和學部尚書有權利觀看,其他人都不能隨意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