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時間段,涼州幾乎不存在正常的社會秩序,剩下的就是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甚至有些地方公開售賣人脯。
甚至當時郭鵬都不敢的稱王,涼州也有人做過了。
當然,最后涼州境內的撕裂社會狀態被魏軍一掃而空。
魏軍在這里重塑了涼州的政治生態,把涼州重新建設起來,使之恢復為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
如此多年下來,涼州的生態恢復的非常好,遷移過來的移民們安居樂業,在這里從事著農業和商業,沾沾絲綢之路的光,賺點小錢。
因為涼州比較晚建設起來,社會組織也相對最為單純,處理很多問題都會相當方便。
所以中央有什么政策的時候,除了京畿地區,涼州也會成為政策的試驗地,第一批實踐。
郭鵬廣泛設立學宮和學校的時候,涼州也是最先一批設立學宮和學校并且招納生源的,并且整個過程相對簡單,沒什么意外發生。
所以涼州群眾的受教育程度反而比起某些內地州郡要更好一點。
而且隨著絲綢商路的持續發展,涼州的商業也會發展的非常好,這將把涼州的建設推向一個新的高峰。
因為百年羌亂而和中央離心離德的涼州,正在以一個全新的姿態回歸到華夏神州的大家庭之中。
漢武帝開創的涼州基業,終究還是保住了。
之后,郭鵬帶隊抵達了隴西郡。
這是他抵達涼州必須要來的地方之一。
原因無他,隴西郡是隴右軍馬場所在地,這里有著全魏國目前為止最大也是最重要的軍馬場。
郭鵬從攻取隴右開始,一直到退位之前,先后在帝國北疆設置了四個國有軍用馬場。
第一個設立的、繁殖軍馬數量最多也是最重要的軍馬場就是隴右軍馬場。
其余三個軍馬場分別設置在并州、幽州和漠州,利用這三州的優勢地理區位,加上一個隴右軍馬場,一共飼養了超過二百萬匹戰馬。
魏帝國飼養戰馬的數量也是前所未有的多。
未來隨著漠州的進一步開發和移民策略,漠州飼養戰馬的數量還要繼續增加,預計十年內就會成為能媲美隴右軍馬場的超級軍馬場。
這四大軍馬場可以提供給魏軍充足的軍馬使用,保證魏軍出征隊伍的全面騾馬化,實現任何一支軍隊的高速機動。
與此同時,也不斷有不合格的矮小、肥壯馬匹和從軍中退役的老弱殘馬匹被輸送到民間。
它們往往會成為商用馬匹和食用馬匹,榨干最后一絲使用價值。
這種做法使魏帝國的商品流通速度大大增加的同時,還能豐富人們的餐桌食譜與蛋白質的攝入,可謂是讓馬匹發光發熱到了極致。
魏帝國之所以可以實現郭鵬的高度中央化集權,達到實現中央集權制度的最低迅速傳播速度要求,也是因為四通八達的道路和這數量極為龐大的馬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