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帝國和明帝國是不一樣的。
明朝后期,尤其是張居正死后,中央統治力衰弱,部分地區的稅收繳納幾近癱瘓,中央根本收不上稅,帝國財政處于崩潰邊緣。
國庫沒錢,本身也缺乏有效的宏觀調控能力,對于東南的外向型經濟基本沒有控制能力,很難干涉,任由其野蠻生長。
那些在這一波白銀內流進程之中吃飽喝足的地主士紳們自然也不會拿出銀子去再生產或者投資什么的,只知道儲存或者買地。
除了儲存和買地,他們也不會做別的事情,沒有地可買了,他們就會在儲藏白銀的事情上動腦筋。
把白銀藏在各種意想不到的地方,或者干脆鑄成沉重的大塊,就算讓人看到,也搬不動,拿不走。
白銀都給藏起來了,根本沒有流通到社會上,無法創造經濟收益,這一波東南沿海的經濟繁榮期并沒有給明帝國帶去什么真正的好處。
所以西班牙人不來了,沒人給輸送白銀了,人們就傻了。
一看西班牙人不來了,東西賣不出去了,也沒銀子了,就更不敢用銀子了,全都藏著掖著自顧自。
地方官府沒錢也沒辦法搞調控,只能坐著干瞪眼,于是立刻引發通貨緊縮。
不過好就好在明朝還是農業經濟為主,根本不是商品經濟社會,也沒有要害可抓,不會一朝發生經濟危機舉國上下都沒飯吃。
東南地區和海貿關聯地區被通貨緊縮搞得要死要活,其他地方照樣搞自己的小農經濟自給自足。
你玩你的,我玩我的,從上到下一團亂麻,各家自掃門前雪,誰管他人瓦上霜。
魏國不同。
海上絲路和陸上絲路這個模式從東漢末中斷到延德年間再度打通,前后運行不過數年,尚且不能對魏國經濟造成實質性沖擊。
再者說,眼下魏帝國中央的調控力很強,掌握著國民經濟命脈。
而且眼下魏國的經濟主體也是以屯田農莊為基礎的自給自足式的小農經濟,商品經濟規模不大,外貿經濟也剛剛起步,占比很小,商業比重也還遠沒有到能超越農業的地步。
所以魏國經濟增長主要還是依靠帝國內部的內循環,靠的是屯田農莊和發達的交通網絡帶來的巨大農業稅收。
哪怕在商業賦稅比例最高的西域三府,農業稅收也占了一半以上。
所以說兩條絲綢之路對于魏帝國的經濟來說只是錦上添花,魏帝國還是那個標準的典型的農業帝國,經濟危機并不能造成實際影響。
即使海外貿易全體崩潰,羅馬、貴霜和安息瞬間原地自爆,海上陸上兩條絲路全部中斷,也不會讓魏帝國的經濟崩潰。
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固然封閉,難以進步,但是也有自給自足的好處,只要土地不被兼并到位,日子就還能過下去,社會就還大體穩定,最多一群人沒有過去的好日子過罷了。
過去吃點稻米,能吃飽,一旦出了問題,只能吃糠咽菜,難以吃飽,饑一頓飽一頓,就這樣,倒也不至于餓死。
可是這也足夠讓沒有體會過這種大起大落的少數人心有余悸,養成巨大的心理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