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魏帝國無法支撐到下一個暖溫期的到來,但是能在這期間維持住中華的一統,郭鵬覺得他嘔心瀝血建立這個帝國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不管下一個暖溫期到來時,他的魏帝國還在不在,只要能讓中華文明扛過這一波風雪,不至于淪入魏晉南北朝的大分裂時代,也就夠了。
至于之后是隋唐,還是宋明,亦或是不可預知的其他存在,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文明的薪火始終存在,不曾熄滅。
奮筆疾書的同時,郭鵬偶爾也會暢想。
當長安城迎來下一個有桃花的二月時,魏帝國還在嗎?
他嘔心瀝血建立起來的一切,還在嗎?
農民還有土地可以耕種嗎?
軍人還在恪守軍規保護這個國家嗎?
帝國教育是不是已經完成了遞進式的分級教育?
窮人家的孩子是不是依舊能讀書做官?
科學有沒有發展起來?
數學有沒有更上一層樓?
停下筆,望著車窗外的蒼茫世界,郭鵬覺得,三百多年的時間過去,魏帝國大抵還在吧?
但是他又感覺,那個時候的魏帝國應該已經腐朽的和東漢末年差不多了,土地兼并,吏治**,弊病叢生,搖搖欲墜。
這樣的國家也沒什么存在的意義了。
與其繼續帶給人們痛苦,還不如快點天降一個猛男,把腐朽的魏帝國一波帶走。
那么,又是什么人能在魏末亂世之中脫穎而出,取代他的魏帝國,成為下一個引領時代的弄潮兒呢?
到那個時候,中華文明又走到什么地步了?
海外殖民的計劃是否真正成功,走向海外的華人們是否已經在世界各地從頭開始建立起中華文明的火炬了呢?
他所做的一切,到底能不能給后人帶來哪怕一點點、只是一點點的微小的改變呢?
但愿會有吧。
哪怕只是一點點,一點點的不同。
懷著這種惆悵的情緒,郭鵬來到了他此行的最西端,也是魏帝國領土的最西端——鎮西都護府。
鎮西都護府的主體坐落在費爾干納盆地,三面環山,只有一面向外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