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鵬出巡之前,郭瑾就和郭鵬一起得知了羅馬和安息之間的戰爭。
當時雙方勝負未分,等郭鵬出發之后過了一陣子才有消息送來,說安息戰敗了,情況非常不好。
郭瑾趕快把這個事情快馬送給郭鵬知道,郭鵬知道以后緊急回信給郭瑾,告訴他要做出一系列的安排。
郭瑾不知道何為經濟危機,得到了郭鵬的指點之后才意識到經濟危機的可怕,于是立刻著手準備,研究對策。
他把財政部尚書王粲和財政部內一些對接西北搞經濟的好手喊來,一起研究這件事情,對著朝廷的賬目,得出了諸多結論。
郭瑾本來打算出手救市,穩住西北局勢,但是得出的結論都是悲觀的。
所有人都認為,在安息恢復太平之前,西北只能緊一緊褲腰帶過日子,沒有哪個替代品能和安息那樣提供那么大的需求給西北,刺激西北的商業蓬勃發展起來。
安息雖然沒有魏國那么大,但是很有錢,特別愿意在魏帝國消費,因此與貴霜帝國一起催生出了魏帝國西北繁盛的商業規模。
也因此,郭瑾想出手救市的話成本太高,先不說這個成本誰來承擔,承擔多久又是個問題——鬼知道安息什么時候才能恢復太平?
所以出手救市是下下策,唯一的辦法就是隨著需求的縮減,也縮減商業的規模。
最多出點錢幫西北兜底,免掉那部分過多的容易把人逼上絕路的債務,把債務規模限制在到民間可承受范圍之內。
郭瑾思來想去覺得無可奈何,只好如此決定。
于是他下旨到內閣,著財政部研究通過他的決定,出錢給西北,開始行動,在危機蔓延造成更大規模破壞之前做好準備。
結果財政部那邊首先就鬧騰起來了。
很多人都表示反對,覺得那么大規模的債務免除,會讓本就緊張的財政更加緊張,雖不至于捉襟見肘,可一旦有什么突發事件,國庫就要超支了。
國庫的錢都是有用途的,每年支出也是要做好預算的,超過預算,不是一兩句話的事情,很可能造成可怕的連鎖反應,所以皇帝也不能貿然決定。
當年郭鵬那么囂張,也不會貿然按照自己的想法打亂財政部預算,再囂張那也是自己用自己的內庫繞過朝廷去辦事,以至于朝廷只能干瞪眼。
可現在皇帝居然要用國庫的錢去彌補西北的虧空?
魏帝國和曾有過這樣的規矩?
而且更重要的是,國庫的錢,怎能拿去惠及賤業?
商業可是賤業!
哪有國庫錢財拿去給商人救市的道理?
天下就沒有這樣的道理!
出現危機,就該在危機徹底蔓延之前率先出手,把這群肥豬一刀砍死,讓危機干瞪眼,哪能出手救市幫這群商人度過危機?
重農抑商的傳統政策你忘了?
朝臣們覺得很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