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其實還是挺理解郭瑾的,他知道郭瑾一定會因為臣子們的反對而很生氣,但是光靠他一個人又能怎么辦呢?
觸及到重農抑商的根本意識形態,王粲無能為力。
無奈,他只能硬著頭皮上表郭瑾,表示全部免除雍涼二州和西域三府的商業債務是不現實的。
不僅不現實,財政部還認為,農業才是本業,商業是賤業,寧可國庫的錢給西北農民優惠,也不能用國庫的錢給賤業兜底。
要是這樣做,天下奸商都覺得有利可圖,就會肆意妄為,很快就會把國家財政搞得烏煙瘴氣不可收拾。
郭瑾還沒來得及生氣,他準備用國庫的錢給西北商戶兜底的事情就傳遍了朝廷。
順帶著羅馬和安息發生戰爭、安息戰敗情況不妙的消息也流傳開來,而這一戰果將影響到西北商業的消息頓時引發了整個朝堂的極大爭論。
沉寂已久的守舊派勢力就如同郭鵬所預料的那樣,集體**。
反對的表奏像子彈一樣一封一封的飛入了郭瑾的南書房,很快就堆滿了他的整個書桌,讓他惱火不已,又感覺十分棘手。
他有心挽救西北商業,稍微給西北商戶們一點幫助,讓他們止個損,全身而退,不至于大傷元氣,一蹶不振。
西北脆弱的經濟形勢需要他們維持住元氣,否則西北十年建設一朝盡毀。
結果這樣的想法被群臣極力反對,他們以民政部尚書棗祗為首,大量官員接連上表,掀起反對狂潮。
他們強烈要求皇帝罷黜西北商業,終結西北的嘗試,把西北拉回到農業的“正軌”上。
西北商業居然會受到羅馬帝國和安息帝國之間戰爭的影響,這簡直是聞所未聞,簡直是把國家的經濟發展與否交給他人定奪,這樣的事情怎么能發生在天朝上國身上?
不答應!
反對浪潮此起彼伏,郭瑾眼看著危機日益臨近,忍無可忍之下,召開大朝會。
郭瑾當庭怒斥棗祗,又接連罷黜三名領頭反對他政策的官員,以實權帝王的權威強勢威壓群臣。
群臣遭到迎頭痛擊,依然不肯妥協,似乎鉚足了勁兒要和郭瑾死磕,死也不讓步,無論如何都不讓郭瑾動用國庫救市。
要么你把我們全體罷黜,選自己的人,要么你就用自己的內庫去辦事,我們不攔著,你不是搞來很多白銀嗎?
郭瑾的內庫雖然有很多錢,但是也不能這樣一口氣揮霍大半啊。
他還要完成幣制改革,怎么能這個時候動用內庫的儲備金呢。
雙方僵持不下。
最后內閣首輔曹操和刑部尚書郭議出來打圓場,做中間人,提了一個雙方都做出一些妥協的議案。
就是讓地方財政部連同地方官府一起協作,朝廷拿一個標準出來,符合標準的商鋪全部關閉,以此縮減商業規模以應對經濟危機。
至于商業貸款方面,朝廷也可以做出讓步,根據貸款數額和商戶的還款能力,允許商戶分期還款,不必一次性還清,以此降低商戶壓力,不至于把他們逼上絕路。
至于郭瑾要求的救市,朝廷方面也作出了一些讓步,可以從預算里擠一部分出來,當然這個數目肯定是遠遠達不到郭瑾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