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看著好了。
除了少數另類,大家誰身上沒點毛病?
真要抓起來,也沒幾個人是無辜的,詔獄里那些體無完膚之輩,還就真的沒一個無辜的,全都是手腳不干不凈的,當然他們同時也是阻礙太上皇施政的絆腳石。
有些身上一樣有問題的,因為支持太上皇的施政,所以被保留下來。
現在,新皇帝不過是在做和太上皇一樣的事情,想要讓反對自己的人填滿詔獄的空位。
很顯然,這只不過是第一步罷了,民政部才被打擊二十三個人,估計是手腳比較毛躁,沒有擦干凈屁股,被一眼看出來的。
通過審訊他們,還能拔出蘿卜帶出泥,把一系列和他們有牽扯的人都給揪出來。
皇帝要真是鐵了心整死棗祗,是可以把他在民政部的“黨羽”一網打盡,打個干干凈凈一點不剩的。
棗祗自己干干凈凈,奈何“黨羽們”沒有那么干凈。
一人獨善其身是不夠的,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所以人們都認為棗祗是明白皇帝的意圖,發現自己無法就這個問題迎擊皇帝,所以選擇以退為進,自己主動退休,保住民政部的元氣。
這一步在大家看來走的不可謂不壯烈,一個元從級別的老臣自我犧牲,換來部下的平安,何其難得。
然后皇帝駁回了棗祗的乞骸骨陳情表,讓他繼續做他的民政部尚書。
哦,這也正常,為表尊重,表示你對朝廷十分重要,一般都是三辭三讓。
當年郭鵬篡位的時候也是這流程,大家走個過場,給彼此一個面子,日后好相見。
棗祗大概也是這樣認為的,所以很快上了第二封乞骸骨陳情表。
皇帝再次駁回,讓棗祗繼續做他的民政部尚書。
然后棗祗上了第三表,再次乞骸骨。
皇帝再次駁回,說自己離不開棗祗,讓他繼續做民政部尚書。
好了,三辭三讓的流程走完了,下一步,就是棗祗上第四表,皇帝順水推舟的答應,給棗祗一點榮耀,讓他榮耀歸鄉,完成自己的使命。
元從老臣棗祗,就此告別官場,告別政治,回歸家鄉安度晚年,江湖上再也不會有他的傳說。
于是棗祗上了第四封,情真意切的乞骸骨陳情表。
正當大家以為這場廉政風暴會很快結束的時候,皇帝出乎意料的再次駁回了棗祗的陳情表,繼續讓他做民政部尚書。
欸?
這好像不對?
不是說好三辭三讓就結束的嗎?
給面子也不用給第四次吧?
皇帝這是什么意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