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瑾覺得覺得殺了未免有些太過,找來了程昱詢問。
政治斗爭的勝利者要如何處理失敗者呢?
程昱看著郭瑾獲得勝利志得意滿的模樣,微不可查的嘆了口氣,然后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處理棗祗,殺戮并非上策,誅心才是上策,臣建議,用罪名罷黜棗祗,叫他數十年功勛付諸東流。”
郭瑾想了想,覺得這樣很好。
“仲德公之言大善,就這樣做!”
于是郭瑾下了一道圣旨給棗祗,斥責棗祗沒有做好民政部尚書,沒有做好一個首腦,沒有給部下以身作則的引導,以至于民政部出現那么多貪官污吏,謀取國家利益。
棗祗作為民政部尚書,長久以來居然不曾發現,不曾注意,也沒有預防這樣的情況發生,整的民政部上下是烏煙瘴氣黑幕橫行,他看了都覺得無法直視。
棗祗難道就沒有感覺到自己犯了很大的錯誤嗎?
現在如此多的貪官污吏就在眼前,難道他還能覺得自己獨善其身是正確的做法嗎?
如此無作為的官員,如何能身居高位繼續制定國家政策?
本來面對如此局面,棗祗應當被嚴格懲處,以儆效尤,告知全體高級官員不要懈怠。
但是念在棗祗是元從官員,跟隨太上皇勤勤懇懇,有開國之功,所以不加額外懲處,罷黜民政部尚書職位,罷黜爵位,只保留太上皇賞賜的田畝,回家養老去吧!
你要辭職?
我偏不讓。
我要自己用正當的理由罷黜你!
你休想榮耀歸鄉!
你休想福澤后人!
榮耀退休官員所能擁有的一切待遇你休想得到!
冒犯皇帝得罪皇帝,從而被皇帝記恨,這顯然不是什么好的結局。
棗祗什么也沒有得到,反而作為元從官員,還被罷黜了。
曹仁那種榮耀歸鄉的元從大將的待遇棗祗是沒有的,棗祗連正常退休官員的待遇都沒有在,只剩下郭鵬賞賜給他的土地,沒有退休金。
從此以后,就真的要耕讀傳家了。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的兒子還在做官,孫子還能繼續讀書。
但是這樣又有什么意義呢?
棗祗在魏帝國官場上辛苦耕耘數十年的政治財產一朝喪盡,什么也沒了,本來可以憑借他的功績與威望發展起來的棗氏家族,成了飛灰。
辛辛苦苦大半輩子,到頭來卻落得如此下場,這如何不是他貿然得罪皇帝的原因呢?
這個消息散布出去,整個朝堂都彌漫著愁云慘淡的氛圍。
但是說實話,同情棗祗的人不是很多,惱恨棗祗的人也不是很少。
因為在相當一部分人看來,皇帝郭瑾之所以掀起廉政風暴大肆殺戮官員,就是因為棗祗欺人太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