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避諱制度向來寬松,郭鵬退位以后民間有好多人家立刻給自己的孩子取名為鵬或者帶了鵬字,朝廷也聽之任之不以為意。
加上剛登基,郭瑾需要展現自己的寬仁,所以郭瑾就相當于是施恩一樣,告訴他他不用避諱,繼續叫諸葛瑾。
其他人就乖乖為他避諱好了。
當時這件事情還是有不少人討論起來,紛紛感覺諸葛瑾在興元一朝還是蠻有前途的,皇帝都允許他和自己同名了。
簡在帝心啊這是。
但是諸葛瑾好像沒有為此而變得高調起來,還是一樣的低調,在任上認真工作,與人友善,從不與人爭執,不曾聽說有任何政敵、仇敵。
人人談論諸葛瑾都會露出笑容,稱其為長者,愿意與之友善,堪稱新時代的好好先生。
在郭鵬掀起多次政治風暴的延德年間,諸葛瑾也一直穩如泰山,沒有受到任何牽連,這足以體現出諸葛瑾不僅會做事、更會做人的優點。
會做事的人多,會做人的人少,一個又會做人又會做事的人就更少了。
好不容易有一個,郭瑾可不舍得把他因為某種原因而拋棄掉。
這邊狠狠敲打了民政部,把棗祗的政治基礎毀的一塌糊涂,大難之后的民政部也需要一個幸存者們感到熟悉的領導,好盡快恢復工作。
諸葛瑾就是最好的人選,是雙方的最大公約數。
于是郭瑾下旨讓諸葛瑾升職,擔任農部尚書之職,全權負責國家農業生產和土地狀況的工作,帶著他的老部下們另立門戶。
這一任職命令似乎為這場政治危機而引發的廉政風暴畫上了句號。
諸葛瑾接任的時候,棗祗還沒來得及離開洛陽,他聽說這個消息以后愣了一下,隨后心情十分復雜的嘆息。
不知道是該痛心還是該慶幸。
皇帝至少還是重視農業的,否則不會單獨設立一個農部,但是原先民政部的底子被強勢摧毀了一通,剩下的幸存者們還能不能撐起戶口和農業方面的工作,就不好說了。
但是兩個繼任人選都還是可以的。
諸葛瑾就不說了,他非常信賴的重要助手。
至于魯肅,那也是立下很大功勞的有實干能力的邊地實權刺史,官聲很好,他來主抓民政部戶籍工作,應該不會出什么大亂子。
這兩個人接替他來行使權力,他覺得沒什么不放心的。
所以思來想去,還是深深一嘆,帶領家人收拾東西,準備回鄉。
三十多年前從什么地方出發,現在就回到什么地方。
皇帝罷黜了他的官位、爵位,三十多年努力,只剩下太上皇賞賜的土地。
還好,兒子還在云州做官,孫子還能在太學繼續讀書,未來也有做官的可能。
這算是不幸中的萬幸,沒有牽連家人,他也還活著。
只是未來棗氏在朝中的路怕是不好走了。
他的兒子和孫子的仕途,恐怕也是千難萬險,難有突破。
這場災難,已經被有心人引導著把罪魁禍首定成了他,他已經成為了這場災難的主要責任者,很多人都惱恨于他的不識時務和肆意妄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