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鵬現在需要考慮的問題就和之前不一樣了。
之前是爭霸思維,現在是帝王思維。
作為帝王,國家元首,他需要的思考的就是如何在將來開拓魏帝國的生存空間,如何開發江南,如何滅掉遼東公孫氏,如何重新建立西域都護府,如何北伐草原將鮮卑的威脅徹底除掉。
如何在此期間打壓消耗豪強和士族的力量,如何加強中央集權,如何提高生產力,如何放開教育制度和確立科舉制度。
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開發江南。
開發江南需要先平定江南,掃滅江南的豪強大戶,然后在江南實行從屯田制到分田制的過度,逐步逐步的從長江流域往南開發,往南遷移人口,把江南可以一年兩熟的土地開發出來。
再往后,就是開發嶺南的土地,將可以一年三熟的土地開發出來,繼續提高生產力,提高糧食作物的產量,以增強國力。
這是百年大計,是百年國策,不是他一代人可以完成的,甚至也不是郭瑾可以完成的,這需要好幾代人不斷的開拓。
過去,郭鵬總以為華夏大地養不活那么多的百姓,人口達到一定的峰值之后就會爆發分裂,現在看來,的確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就算沒有土豆和玉米,華夏大地所能養活的人口數量,也絕對不僅僅只有五千萬。
不斷征伐天下的過程之中,在治理基層的過程之中,郭鵬發現了一件事情。
占有最廣大土地的豪強地主階級是不會開墾荒地的。
他們只會占有現有的肥沃土地,至于荒地,那他們不在乎,只要日子過得去,黎庶的死活他們不在乎,他們就在乎自己的土地是否肥沃。
開墾荒地需要投入,需要人口和物資的投入,要等好幾年才能有收益,這樣的過程豪強地主階級的民是不能接受的。
他們所能接受的,就是把黎庶開墾出來的現成的土地據為己有。
這是一群不事生產只圖享受的王八蛋,風花雪月他們去享受,累死累活的開墾只能黎庶去做,可是當黎庶們快要看到曙光的時候,他們來了,把開墾好的土地搶走了。
黎庶們被逼著離開自己的土地,留給他們的路只有一條,就是開墾其他的荒地。
但是開墾荒地本身就需要糧食的投入,需要有人組織,古代王朝很少有強大的基層組織力,皇權不下鄉,鄉中豪強地主誰愿意拿自己的錢去辦這種事情?
失去土地的黎庶們沒有更多的糧食支撐到荒地有收成,在這個過程之中要么餓死,要么,就是揭竿而起。
大量荒地根本等不到開墾的時候,王朝就滅亡了,人就死的差不多了,新的輪回開始了。
所以,從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再到珠江流域的開發,貫穿了兩千年封建帝制史,從秦到清,最肥沃的收成最好的可以一年三熟的土地,沒有人開發,沒有人在意。
沒有組織力,皇權不下鄉,私人不會愿意付出這種成本來搞建設的,愿意辦到的能辦到的,在這兩千年歲月里,只有國家,只有君王。
可偏偏合格的君太少了,最有作為的反倒是最開始的秦始皇,發動了五十萬秦軍南征,發動了百萬大移民開拓江南乃至于嶺南,可惜始皇壽命終究有限,秦二世而亡。
秦亡以后,一直到所謂的衣冠南渡,四百年間,再也沒有一位強權帝王可以像秦始皇那樣搞建設,真正意義上擴大全民族的生存空間。
開拓,墾荒,建設,發展居留地,設置郡縣,派駐官員、軍隊,征稅。
軍隊占領就夠了,什么時候武力衰弱了,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