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的腦袋在新莽末年被砍下來之后,一直都被東漢皇室所收藏。
漢獻帝被董卓帶去長安的時候,也把王莽的腦袋帶著了。
后來這顆腦袋兜兜轉轉還是被郭某人得到了,就和傳國玉璽一起獻給了劉健。
劉健禪位之后,這東西自然也回到了郭某人手上。
東漢皇室收藏這顆腦袋是為什么,郭某人大概也能想出個理由,大概就是漢室皇族的一種嘲諷。
郭某人作為代漢的皇帝,和篡漢的王莽自然不同,為了表示這種不同,也要收藏著王莽的腦袋。
所以王莽真的挺倒霉的。
盡管如此,他也是被他自己一系列摸不著頭腦的改革給害死的。
從上到下從里到外就沒有人對王莽滿意的,連底層老百姓都不覺得王莽的新政對他們有好處,可見王莽是多么失敗。
縱使如此,他的去二名政策還是流傳下來了。
不僅符合禮制和避諱的需求,也成功讓人們都覺得單字名尊貴,雙字名低賤。
以至于某些犯人因為政治原因被改了雙名,從此就在人前抬不起頭,在子孫后代面前也抬不起頭,嚴重的甚至還會自殺。
單字名和雙字名的區別恐怖如斯。
但是在郭某人看來,這就不太方便了,而且也不是很好。
這一時期人口少,這樣搞還好,重名率也不會很高。
畢竟郭某人立業之前,很多老百姓有個姓就不錯了,不識字的情況下一個小名伴隨終生,根本沒有取名的條件,表字就更不可能了。
所以單字名沒什么問題。
郭某人開始統計人口之初,就要求老百姓都要有姓,也要有名。
不能是小名,必須要大名,不會取那就讓基層官員幫他們取名,于是一水兒的劉大王二李三什么的,反正只能取單字名。
但是后來,隨著人口統計的加速,越來越多的人面臨重名的情況,而且還有很多人需要避諱。
包括郭某人做了皇帝以后,他的這個【鵬】字,所有人不能用了,必須要避諱,郭單作為太上皇,那個【單】字也不能用了。
這就給很多人取名字帶來了特別大的麻煩。
字就那么多,你改來改去,還能自己造字不成?
學武則天?
到時候一個張偉橫行天下,你也是張偉,我也是張偉,他也是張偉,要是出了一個皇帝叫張偉,好了,大家一起改名吧。
為了避諱,朝廷規定,以后寫到【鵬】字的時候,就要用【朋】來代替,【單】字就要用【一】字來代替。
這樣搞下去,也不知道什么時候重名會成為帝國的一個巨大麻煩。
所以郭某人處理完一些大事情之后,這種不算大事的大事也要提上日程,改變避諱制度和廢掉【去二名】這個政策也就勢在必行。
郭某人召開了會議,召集了尚書臺的官員和內閣的官員,和他們商量改變避諱制度和去二名的政策的事情。
驟一聽說,大臣們都覺得有些奇怪,不知道皇帝怎么突然想起了這個事情。
也就是棗祗對這個事情有所預料,于是站出來表示支持。
“近年來戶籍人口統計越來越多,人口增長速度之快前所未見,而陛下要求每人必須登記正名入戶籍,若是只用單字名,便會出現很高的重名現象,于朝廷統計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