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之地對于魏國來說有著很重要的意義和價值,若是不能很好的掌控住,他那么多年的計劃就泡了湯。
作為重要的開源之所,西域之地和絲綢之路是中原政權走出內卷的象征之一,這條路不能斷,對外貿易不能斷,西域南北大道必須要一直掌控在手。
如此,才能有源源不斷的錢財來到中國,被皇帝掌握。
皇帝手上有錢才能推動大工程大項目大討伐大計劃,皇帝手里要是沒錢,那就要出問題了。
皇商大隊,還有絲綢之路,是郭某人留給郭瑾的重要治國權柄之一。
掌握了這條商路,說話才硬氣,才能不斷的把魏國精英們的視線往外轉移,讓他們不要總是盯著自己手上的一畝三分地。
而是走出去。
最好借著這個機會和羅馬帝國搭上關系,羅馬帝國的購買力那是相當強悍,而且對絲綢這類中國產品有著超乎尋常的執著,上上下下對絲綢追捧不已。
和羅馬帝國搭上關系,基本上在這個時代就是開眼看世界了。
知道遠隔萬里的地方還有一個疆域廣大實力強勁的帝國,有著廣闊的市場,可以作為為帝國傾銷產品的最佳去處。
貴霜和安息都難以替代羅馬帝國的超強購買力。
到時候指不定還會發生魏軍和羅馬軍團聯手打通商路的事情發生呢……
也不知道自己能否看得到。
郭鵬忽然間產生了如此興趣。
這就對魏帝國在西域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指望西域折騰出多少經濟產值,搞出什么驚人的GDP,這一點郭某人根本也沒有期待過,這塊土地的確不太適合大搞經濟生產行動。
他所期待的,不過是希望西域能做好絲綢之路的載體,為過往客商和來來往往的人員提供歇腳、吃飯和睡覺的地方。
然后稍微給當地駐軍提供一些糧草支援,別總讓糧食軍需從河西四郡出發,那樣的話損耗未免太大。
只要西域能達到這幾點,那么一切就都好說了,絲綢之路就穩了,魏帝國的重大財政收入項目就是穩如泰山。
在人選方面,郭鵬做了一番考量。
之前,他特意讓郭瑾去考察了一下,然后郭瑾在跟著曹仁出戰之前給郭鵬送來了一封信,信上說了他對這一點問題的看法。
他認為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是很優秀的官員,都有治理民政的能力,但是他以為諸葛亮在治理民政的能力上更勝一籌。
因為諸葛亮善于沖破常規,因地制宜,設身處地的為當地考慮,發揮當地的優勢,而不是一味地跟隨朝廷的指示。
郭瑾在信上說了諸葛亮考慮到敦煌郡無論怎么發展農業都不可能比中原關中之地發展的好,為了讓當地人也能過上好日子,就打算依托魏帝國雄厚的國力,發揮敦煌郡的區位優勢,搞商業發展。
說諸葛亮把敦煌縣城的坊市制度取消了,沿著街道也可以擺放小攤,放寬市集交易時限,從日出到日落都可以交易。
還專門把大市集放在了距離太守府不遠的地方,在太守府們搭了一座高臺,方便他時時觀看,震懾不法之徒。
接著又把敦煌縣和其他幾個縣的道路連在了一起,用這些道路把敦煌郡的幾個縣聯系在了一起,由此盤活了整個敦煌郡,讓敦煌郡成為了給來往客商提供休息和交易之所的服務大郡。
就這樣,他讓敦煌郡的人們富裕了起來,人人口袋里都了點小錢,還有些賺錢比較多的已經聯合起來和西域商人做生意了。
只是這一波攻打西域之后,敦煌郡賴以發展的土壤就沒了。
所以郭瑾建議讓諸葛亮擔任一個西域官職,以他的號召力和在民眾間的信譽度,發動移民前往西域,繼續他們還沒有完成的事業。
郭鵬看完了郭瑾的信,陷入了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