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父董雅,董雅生董擢、董卓、董旻三兄弟,董擢生董璜,因西北窮苦,有兄終弟及的慣例,長兄董擢病逝后,董璜就算成了董卓的另一個兒子。
董氏是白馬羌老王的愛女,出嫁時僅陪嫁家將就有五百,董卓能在羌族中有諸多威望,過半功勞要落在董氏身上。
董氏是羌王愛女,性子自幼剛強、霸道,董卓也是西北善戰豪勇漢子,偏偏他們的兒子董瑁自幼落了個殘疾。
試想一下,若是其他一方大豪前來家中做客,看到董卓的兒子是個殘廢,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當面說了幾句“廢物”話語,董卓、董氏初時或許還不會太過在意,可來一個客人就說幾句,來一個說幾句,時間久了,讓兩個要強的人如何作想?
慢慢的,夫妻兩人就不再過問親兒子董瑁,把所有的父愛、母愛全都給了另一個意義上的兒子董璜。
人都是現實動物,董卓手下將領如此,家中仆役如此,在董瑁面前別說恭敬,不當面譏諷、露出嘲笑或虛偽同情就不錯了!
臨洮人知道董虎自幼與董瑁親近,為此揍了董璜,揍了牛輔、李傕、郭汜等人,即便如此董氏也沒有太過重視或責怪,一個原因是董虎從某種意義上是她的人,還有就是董虎走的的商賈路子,商賈再如何富庶、有錢,難道還能成就一個長盛不衰的世家豪族?
男兒何不帶吳鉤,
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凌煙閣,
若個書生萬戶侯。
大漢朝立國四百年,任何一個數百年的名門豪族,沒有一家不是依靠功勛立世的,董氏又豈會太過在意依靠賣羊雜、販鹽的董虎,又豈會太過重視董虎與之交好的兒子董瑁?
可現在不一樣了,董虎僅一番話語就讓董卓重新起復為將,更是旬日間招募了兩千雇傭兵,成了一營將的存在,自己兒子也成了常兵五百的校尉存在,兩個從未重視過的晚輩,旬日間也走上了武將道途。
當日董氏是親耳聽到董虎如何出謀劃策,親眼看到閑置了一年的董卓是如何起復為將的,在此之后,她雖沒親眼看到董虎如何算計平亂大軍兵權,董卓回家后,又如何不與她說了清楚?
董氏是白馬羌的公主,從小就居高臨下俯視無數爭斗、廝殺,她很清楚董虎與牛輔兩人的不同,無論是從親生兒子角度,還是從家族的未來考慮,在聽到董虎擔心因董璜、牛輔等人的輕視或敵視攔截要命信件后,董卓背后第一人也展現出了應有的狠厲。
董卓是又敬畏又感激董氏的,董氏是白馬羌老王的愛女,白馬羌占據著整個松藩草原,若非山嶺地形緣故,把白馬羌放到河湟谷地,那也絕對是河湟霸主。
白馬羌在高原松藩草原,本身實力雄厚,又遠離各羌部爭斗中心,在沒有利益矛盾時,各羌部并不愿意得罪白馬羌女婿董卓,無形中就抬高董卓在羌人中尊貴地位。
有地位,還要有實力,而董氏陪嫁時的五百家將就是實力!
董氏的身份以及陪嫁親隨都是董卓起家時最大本錢,別說怕媳婦的牛輔,就是董卓、董旻兩兄弟也不敢激怒了她。
董忠、董三、董四……甚至董虎的生父董大、第三大隊長姚山、中隊長姚勇、楊義,都是董氏出嫁時陪嫁的親隨家將,也是因為這個關系,董虎都把董璜、牛輔和一干將領揍成了豬頭,董卓也只當沒看到。
以前不在意親兒子,那是因為董氏自己也失望生了個廢物兒子,對董璜、牛輔欺負董瑁也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可當兒子也繼承父志走上了武途,哪里還愿意他人再如此欺辱、打壓親生兒子?
董忠、董三、董四皆在四十余歲,都是許久未有征戰的親隨家將,按理說,這般老人是不可能親自護送一封信件的,可偏偏三人還就領著百十老兄弟,冒著風雪日夜前往長安……
董虎、董瑁兩人站在董府門口,看著百十老將一人三騎遠去,董虎心下沒由來的一陣感慨。
“還是嬸娘夠霸氣,竟然連三叔、四叔也拿了出來!”
董瑁沉默許久……
“唉……”
“也不知是好事,還是壞事……”
董瑁性子仁和,但他不蠢,能夠看到自己老娘暗含著的隱意,可當年的親隨家將畢竟是老了。
董虎卻沒有董瑁那般擔憂,攙扶著他走在路滑的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