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釜沉舟,楊堅可沒有什么把握能夠成功。
因此,對于左天成提出的建議,楊堅雖然有些意動,但卻還需要再多考慮考慮,有些決心可不是那么容易下的。
“主公,吾有一法,不知當講不當講”高颎語氣莫名地說道。
“昭玄講言”眼見自己的第一謀士有了主意,楊堅心即心中一喜。他相信,高颎是不會讓他失望的。
“主公,吾等可驅逐一部分百姓出城”高颎有些猶豫地說道。此計一出,他接下來的名聲恐怕要臭了。
聞言,楊堅已開始沉默了,他在思考這其中的利弊得失。
按照高颎的意思,驅逐一部分百姓出城,那么便可以將這一部分百姓擁有的糧食盡可能地搜集過來。
一方面,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他們的糧食危機。另一方面,將這部分百姓趕出長安城之后,晉軍一定不會置之不理,為了安置這一部分的百姓,必然會很大程度上加重晉軍的糧食壓力。
當然,天底下沒有絕對的好事。這樣做雖然有著不小的好處,但其弊處也同樣不小。
若是楊堅真的采用了這種舉措,他恐怕會民心盡失,與百姓失心失德。
“得民心者得天下”,字面意義上,我們可以理解為,得到民心,得到老百姓的支持,你的江山就可以穩固統治,不出亂子。
如果你把這句話理解為,得到民心就可以一統江山,建立牢靠的政權,那就很缺乏歷史依據了。中國古代任何一個朝代的誕生,不是由百姓在溫情脈脈中選出來的,都是靠著拳頭,軍隊,刀槍劍戟打出來的。
哪一個朝代的建立不是充滿了血雨腥風,哪一家“天下”不是來自于強大的軍隊威懾。
沒有尸橫遍野,血流成河,就沒有新政權的建立,這才是冷漠卻真切的事實。如果讓劉邦、曹操、忽必烈、朱元璋、皇太極來回答這個問題的話,他們一定會異口同聲地說得天下沒有捷徑,只有硬實力。
事實上蒙元軍隊和清軍在當時確實代表著落后的生產力,絕大多數中原百姓對他們是恐懼的,根本就不認可,所以他們永遠不可能真正得到民心,但最終還是贏得了天下。
即便是魏代漢、晉代魏、唐代隋、宋代周所謂的“和平交接”,又哪里來的真正禪讓,無非是武力強權之下的名義操弄而已。
這就說明一個道理,一個封建王朝,尤其是異族王朝的建立,跟民心沒有一點關系,無非是征服、屠戮與陰謀、威嚇。
但是民心真的跟政權無關嗎當然有關。不僅如此,政權的興衰跟民心有著千絲萬縷的直接聯系。
尚書中記載夏朝初年的大禹曾經說“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以人為本”這個說法永遠不會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