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想家孔子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將焉而不至”荀子哀公。這個說法總愛被一代代統治者借用。
孔子的愛徒子夏說“魚失水則死,水失魚猶為水也。”大意是說,老百姓沒有了國家還可以照樣活得有滋有味,皇帝沒有老百姓就什么也不是。
春秋谷梁傳說“民者,君之本也”。沒錯,戰爭的老本。
孟子則尖銳地指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個說法就被很多歷代統治者選擇性無視了,朱元璋更是氣得把他的牌位趕出文廟。
漢書酈生陸賈列傳中有這么一段話“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后半句倒是被改造成了一句口號。
魏征說過“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歷代封建王朝的無數農民起義運動一直在深刻地驗證著老魏的這句至理名言。
這么多大佬,都說民心重要,難道他們都是睜眼說瞎話
顯然不是。
誠然,刀槍之下出政權,江山不認情面,只認得拳頭,但是在冷兵器時代,造反門檻很低,大家拿著鋤頭就能跟官軍干。
而且兵器制造也沒有多復雜的程序,哪怕你禁止百姓持有刀槍,哪怕你讓幾戶人家共有一個菜刀。但你不能把鐵全部藏到國庫里,礦山也不能用一把鎖鎖上。所以老百姓依然能夠獲得鐵器,一個鐵匠鋪一夜就能造出好多把刀劍。
如果一個皇帝好大喜功,大興土木,窮兵黷武,勞民傷財,又有苛捐雜稅,貪腐盛行。皇帝又不體諒民間疾苦,只知道盤剝,那就會民不聊生,民怨沸騰,大家沒有活路,就會揭竿而起。
出身底層的百姓都是“烏合之眾”,很難撼動封建王朝的統治,表面上看,歷史每一次動蕩和改朝換代,都是軍閥操作的。但是失去民心、民怨太大,也是導致政權垮臺的重要原因。
東漢末年,如果不是張角的黃巾軍起義,董卓有興風作浪的機會曹操有施展自己抱負的機會劉備更是默默無聞,要當一輩子的小販。
元朝末年,如果沒有紅巾軍的起義,朱元璋還會老老實實當自己的和尚,在歷史舞臺上連當一個跑龍套的機會都不會有,更不用說建立大明、青史留名了。
當然,在中國古代,百姓是無助的,他們只能委曲求全、忍氣吞聲,當沉默的順民。他們不但愚昧無知,也沒有力量,到什么時候都是絕對的弱者,命運不在他們手里,他們只能任人擺布。
但是如果老百姓對皇帝不滿,當朝廷有難的時候,他們至少可以選擇消極抵抗,選擇袖手旁觀,甚至選擇為一點錢糧,給入侵者帶路,運輸。
充當士兵的百姓可以漫無目的地將目標轉移,當戰爭打響的時候,他們要么腳底抹油當逃兵,要么調轉槍口當叛徒。不管皇帝怎么宣傳忠君愛朝,他們會無動于衷,不會同仇敵愾,更不會誓死抵抗。如此一來,一個政權肯定會滅亡得更快。
在此情況下,你還說民心不重要嗎
因此,與左天成提出的建議相同,高颎提出的這個建議雖然確實可以緩和楊堅如今所面臨的危機,可這其中可能會帶來的后果,卻不得不令楊堅慎重考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