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皇帝何等聰明之人,馬上明白了拓跋烈的用意。
現在形勢已經非常明顯,群臣擁護拓跋真希望借他之手維持現狀,保證已經得到的榮華富貴天長地久地持續下去。作為皇帝,自己與他們的關系是對立的,自己掌握生殺大權但對方人多勢眾,背后是龐大的士紳關系網,不得不謹小慎微的處理。由此才糾結,由此才不知該如何是好。
把他們連同真兒一起殺了,自己的威信得到維護,但帝國必然陷入癱瘓,長久努力得到的富足與強大只怕會一夕之間崩潰,造成民心不穩的亂象,各地士紳多是朝臣們的遠房親屬說不定會就此起義,帝國會陷入動亂之中。
不殺他們,自己的威信不足以確立,真兒將無限做大,在朝臣心中的地位無限攀升,別說是他的大哥元吉,就是自己的地位都岌岌可危。
若是年輕的時候,自己一定會選擇把所有違逆的人全部殺了,但現在,面對辛苦建立的基業不得不瞻前顧后,考慮再三。
本以為是非一即二的選擇題,不會有太好的解決辦法,卻想不到烈兒出現在如此關鍵的時間點上,為自己送來了一條錦囊妙計。
烈兒的計劃確實巧妙,甚至堪稱完美,仔細想想和真兒的做法竟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烈兒說什么,他提了三點,第一,楚繡的改革方案是對的,他雖然死了但改革方案應該保留,并且愿意親自主導改革。這是什么意思,仔細想想真的是妙啊,簡直妙不可言。
作為皇子來說,真兒一個大動作把楚繡給殺了,看似是忤逆犯上之舉,其實險中求生,本來自己已經在想方設法的壓制他了,何必在乎矛盾更激烈一些。更何況,經他這一鬧,楚繡死了滿朝文武站在他一邊,為他站腳助威與朕對抗,等于說是得到了群臣的支持。這可是件不得了的事情,本來朝臣大多數是站在元吉一邊的,認為他是長子是最有可能繼承太子之位的人,朝臣代表的是士紳的利益,士紳又實際掌管著地方的權力,得到朝臣的支持等于擁有了地方龐大的財力和人力。
楚繡力推改革,滿朝文武恨不得誅之而后快,就是因為有自己保著才不敢下手,這樣一來可好,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被真兒干了,朝臣們都聰明的很,立刻就可以分辨出形勢,立刻就轉向了真兒一邊,因為擁戴他就等于權利和金錢的永續,誰不愿意。
還不止如此,真兒殺了楚繡也間接賣給了佛宗一個人情,畢竟楚繡提的改革方案中的第一條就是立儒教為國教,這一條雖然被自己否決了,但楚繡身為儒生,只要由他主持改革,改革的方向便必然向著有利于儒教的方向發展,這一點大家心知肚明,真兒殺了他由此賣給佛宗一個好,讓本來支持元吉的佛宗產生動搖。
由此,他的行為雖然大膽,但是可以用一石二鳥來形容,好處大大的,他賭的是獲得了朝臣的支持自己不敢下殺手,賭得是自己的年紀已經大了,精力大不如前。可以說,真兒兵行險招,將自己逼入了絕境,作為當今萬歲人國的實際掌控者何等狼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