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把機床結構摸得滾瓜爛熟之后,學生們開始在中國技師的指導下學習機床操作。此時,機床對于這些黑人青年來說,不再是充滿神秘感的“高科技”,而是他們玩得想吐的大玩具,操作的時候沒有任何的陌生感和畏懼感。
第一批學生只學了八個月就畢業了。寧默請來了當地一些機械廠的老板,讓他們觀摩學生們的畢業表演。看著這些黑人青年嫻熟地安裝零件毛坯,在控制面板上設定各種加工參數,再操縱機床加工出符合標準的零件,老板們都震驚了,紛紛開出令人炫目的高薪,爭搶這批畢業生。
當然,這里說的高薪,也只是相對于埃塞俄比亞當地的收入標準而言的。畢竟,這個國家的人均GDP只相當于中國的1/10。
消息傳出,機床學校的大門瞬時就被報名者擠爆了。
寧默在辦學之初就確定了不謀求盈利的原則,學費收得很低。如果不是賴濤濤的提醒,他甚至都想直接對學生免費。
賴濤濤提醒他,免費的東西會讓人不珍惜,如果學校完全免費,那么很多人就會抱著無所謂的態度,不會認真學習。適當地收一些學費,可以起到刺激學習積極性的目的。
寧默接受了賴濤濤的建議,確定了一個象征性的學費標準,比當地的技校收費要低出不少。一開始,還頗有一些人因為學校的學費低,而有些瞧不起這所學校。現在,知道在這所學校能夠學到真本領,那么學費低廉就成了另一個顯著的優點。尤其是當地的寒門子弟,更是把到胖子機床學校學技術當成了一個跳龍門的機會。
報名的人多了,寧默便有了挑三揀四的權力。他提出的第一條招生標準,便是學生必須具備基本的漢語對話能力,同等條件下,漢語水平高的報名者會被優先錄取。
這個選拔要求,也得到了用工單位的支持。隨著中非經貿合作日益頻繁,當地的中資企業不斷增加,非中資的企業也有很多業務與中國相關,漢語在當地的地位已經超過了英語,各家企業也希望自己的員工能夠有很高的漢語水平。
為了學機床,就必須先學漢語。學好了漢語,就算考不上機床學校,未來沒準還有其他的中國技術學校會招生,屆時自己的語言優勢還能發揮作用。這樣的想法,導致當地出現了一波新的漢語熱。有些中資企業里的中國員工利用業務時間給當地年輕人教授漢語,居然也能賺到一筆不錯的外快,這就算是胖子機床學校的一個溢出效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