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技術處設計的工藝,一爐鐵水只能澆三個鑄件,還能富余一些鐵水,但不夠澆第四個。如果我們能夠把冒口縮小一點,省下來的鐵水,就正好夠澆第四個鑄件。這樣一來,電爐的利用效率就能夠提高1/3。”
“可是原來的冒口設計是用來補貼縮孔缺陷的,把冒口縮小了,縮孔缺陷就大了,鑄件質量就沒法保證了。”
“我倒是有個想法。你們來看,工藝要求上說這個鑄件頂部負荷大,要求結構致密,不能有氣孔、縮孔,但底部的負荷小,質量要求就沒這么高。如果我們把砂型倒過來,把冒口縮小,這樣就算產生一些縮孔,也是在底部,不影響頂部的質量,不就解決問題了嗎?”
“我看行。把砂型倒過來以后,底下可以設置幾個下冒口,進行下層補縮,質量應當比原來的工藝還好。”
“唉,要說起來,這個法子還是當年老張師傅提出來的,老侯,你還記得吧?”
“怎么不記得,當初也是老管帶著咱們一起討論的嘛。唉,老張師傅走了都有10年了吧,如果他還在……”
“扯遠了……,我看圖紙上這個設計,冷鐵是不是可以加大一點……”
“可以增加一個澆口……”
“排氣的問題要注意,下箱要墊起來,方便排氣……”
“……”
兩名老鑄造工與技術處派來的工藝工程師現場討論了起來,管之明也參與進去。幾個人各拿了一支鉛筆,在圖紙上寫寫畫畫,聊得熱鬧非凡。唐子風站在一旁,完全懵圈了,不知道這些人說的都是什么意思。只知道從他們臉上的表情來看,討論應當是富有成效的。兩位退休工人看上去頗為自信,那兩名工藝工程師則不時流露一個“居然能這樣”的表情,顯然是從侯振聲他們那里得到了極有價值的啟發。
“李工、陳工,照這個思路調整工藝,有沒有問題?”
討論告一段落之后,管之明對兩名工藝工程師問道。
“應當是沒問題的,不過有些細節我們還要回去再計算一下。”陳姓工程師答道。
“現在是下午四點,晚上八點之前,能不能把新的工藝設計出來?”管之明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