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了徐庶不要太過招搖,呂布還是覺得不妥:“我覺著還是應該派人去一趟潁川,把元直的老母接來彭城更加穩妥。”
“楚侯不用費心,找個機會我去把老母接回來也就是了。”徐庶回道。
“你還是留在我身邊比較穩妥。”呂布微微一笑:“討伐曹操,我不僅需要沖鋒陷陣的猛將,同樣需要像元直這樣運籌帷幄的智者。”
倆人說著話,來到了呂布的書房。
進了書房,呂布請徐庶落座。
坐下以后,他向徐庶問道:“元直在廷議上,應該是有話沒有說完。”
“楚侯聽出來了?”徐庶反問呂布。
“那是當然。”呂布回道:“元直既來投我,又怎么可能什么也不準備?至少對天下大勢應當有個精準的判斷。”
“精準倒不敢說,判斷還是有的。”徐庶說道:“自從楚侯兩度在碭山擊退曹操,又令袁紹退兵并與他結成同盟,天下局勢其實已經明朗。”
“還請元直明言。”呂布請他接著說下去。
徐庶回道:“楚侯擊破曹操之前,長江以北其實只有兩股勢力最可能一統。其一是河北袁紹,河北袁家坐擁數十萬大軍,擊破公孫瓚以后,北方再無任何豪雄可與他爭鋒。其二就是曹操,他雖不如袁紹兵馬眾多,可曹操卓見遠識卻要比袁紹更強。倘若不是楚侯改變了局勢,我認為曹操早晚有一天會擊破袁紹,從而一統長江以北。”
徐庶分析的,和呂布以往對歷史的了解完全吻合,他點了點頭,向徐庶問道:“元直認為長江以北以后會是怎樣?”
“如今天下大勢已不再是長江南北劃分。”徐庶說道:“楚侯討伐曹操,倘若成功,天下將以東西分治。”
“還請元直明言。”呂布示意徐庶接著說下去。
“楚侯討伐曹操,即便奪取許都,曹操也不是完全沒有可退之處。”徐庶說道:“他可以退守左馮邑,以長安為根基,而后占據漢中,進而進駐益州。楚侯即便有心一舉將之擊破,卻因河北袁紹虎視眈眈而不得不暫且收兵準備與袁紹開戰。”
“倘若我與袁紹開戰,勝算又有多少?”呂布問道。
“八到九成。”徐庶回道:“袁紹雖強,可此人剛愎自用,向來聽不進別人建言。他所以與楚侯聯合討伐曹操,無非是沒把楚侯看在眼里。”
徐庶毫不隱晦的說出這些,呂布嘿嘿一笑:“總有一天,他會為有這樣的念頭而悔恨不已。”
“那是當然。”徐庶說道:“不過楚侯眼下要解決的事情,卻要比曹操和袁紹更多。”
“愿聞其詳。”徐庶才到,就把天下東西分治,他提出的說法已經超出呂布對歷史的了解,呂布當然想聽他接下來怎么說。
自從呂布來到這個時代,歷史早就和他以往所了解的完全不同。
遵照原本的歷史,他應該在下邳之戰時就死在白門樓。
他的來到,改變了下邳之戰的結果,此后他又收伏了孫策,得到整個江東。
歷史早就因為他的來到而面目全非……
“袁紹與曹操都是樹大根深,楚侯如今遇見的很多事情,他們在數年以前就遇見過。”徐庶說道:“譬如最近發生的鎧甲造假,同樣的事情難道袁家與曹家不曾發生過?”
“元直的意思是他們以前也遇見過相似的情況?”呂布微微皺起眉頭,向徐庶問了一句。
“那是當然。”徐庶回道:“無論是誰統領地方,壯大的過程中總會遇見一些試圖從中撈取好處的。這些人根本不會顧及成敗,他們要的只是自家得到利益。對待他們的方法不少,最終目的卻是要他們徹底從自家統轄的地方消失。袁家和曹家用的法子或許比楚侯懷柔,所以才沒有傳揚的世人皆知。”
呂布捏著下巴點了點頭:“元直說的沒錯,我要的是從今往后再也不會有類似的事情發生,所以才沒有給那些人留下絲毫后路。我要讓世人知道,在我治下本分經營者可安身立命,那些打破道德和倫理底線以此獲利者,則是死路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