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到雙子村之前的一路上,我們忙碌之余,也沒忘了打聽關于老虎的事情。
雖然沒有什么真正有用的線索,但是也讓我知道了在云南這里,虎確實是一個不一樣的名詞。
比如彝族就有老虎咬日的傳說。
說是遠古的時候,太陽和月亮曾經偷吃了長生不老藥得以永恒不滅,于是天上出現了七個太陽和月亮,人類飽受干旱的災難,老虎和黑狗也幾乎被曬死。幸虧有一個叫葉若的神,用長生不老藥救活了老虎和黑狗。老虎和黑狗為了報答葉若的救命之恩,在人類遭受干旱、萬物將被曬死之際,到天上去咬太陽和月亮,使天下大雨,從而解除了人間的干旱之災難。
包括哈尼族人在內的彝語支民族,自古以來都主要居住在西南地區的山區,這里群山連綿,山高坡陡,溝深水急,林茂崖險,云霧繚繞,氣候多變,一山四季,一日幾變。這些地方過去都是老虎棲息出沒之地,老虎對彝族人民的生活構成了極大威脅。
當時,由于生存條件落后,人們不能抗擊虎的侵害,因而時時處于對虎的恐懼之中,由對虎的恐懼漸漸形成了對虎的崇拜。由于虎的兇猛,便把它看成是有著超自然力量的神靈。
在彝族先民眼里,虎有非凡的速度和力量,只見它傷害其它的獸類,其它獸類卻對它無能為力,虎自然成為他們對神秘力量崇拜的最好載體。如哀牢山虎街山神廟中就繪有虎,每隔三年在首月的第一個虎日舉行祭祀,當晚參加祭祀的人都期待虎神的降臨,期望得到虎神的保佑。
山海經中的神獸陸吾的原型就是是昆侖山的原始山神,其神狀虎而九尾,人面而虎爪。西南彝語支民族中的山神,也多有虎的形象。他們甚至把山的名稱直接以虎為名:納西族的摩梭人聚居區,山川村落多以虎命名。
“摩梭語稱納喇山為‘納喇瓦’,摩梭語‘納’義黑,‘喇’義虎,‘瓦’義山,全義‘黑虎山’,是以虎冠以山名。”還有虎居山、虎頭山、母虎分居的山等等。而“哈尼族的先民認為,虎與人曾經混居,因此,把虎的形象用石雕刻,立于寨門或村口奉為護寨神的狗,每年定期舉行祭祀,有的村寨把石虎立于該寨神樹下,一般多為一公一母,以崇拜之。”
其中土家族祭祀的梅山神即虎神,川東稱為白虎娘娘。
土家族自稱是“白虎之后”。相傳,遠古的時候,土家族的祖先巴務相被推為五姓部落的酋領,稱為“廩君”。廩君率領部落成員乘土船沿河而行,行至鹽陽,殺死兇殘的鹽水神女,定居下來。人民安居樂業,自然廩君也深受人們的愛戴。
后來廩君逝世,他的靈魂化為白虎升天。從此土家族便以白虎為祖神,時時處處不忘敬奉。據清代乾隆年間的《南安州志》載,滇中楚雄的彝族支系羅羅每年正月過虎節,村民化裝為虎,跳虎舞。很明顯,虎是彝族部落社會時期“羅羅”部落的圖騰。
可以在當時人們的眼中,老虎是和其他野獸不同的存在,甚至有人認為,所有的老虎都有著神秘的力量,受到上天的管轄。
比如之前在來的路上,我們聽到的三個故事,一個是許莉說的那個故事,還有兩個,則是其他人說的。
那兩個故事都很有趣,所以我到現在還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