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11月2日起開始越來越寒冷的時候,石勒蘇益格局勢進一步緊繃。
丹麥首相蒙拉德宣稱,普奧軍隊很可能將會在一周內拿下整個石勒蘇益格,甚至將有可能會進攻丹麥本土。
有丹麥官員說,集結丹麥石勒蘇益格的包括普奧軍隊超過10萬,這些軍隊都是處于攻擊狀態,對丹麥威脅巨大。”
11月5日,普奧聯軍在石勒蘇益格城外補充火力后,奧軍于當日再度發動進攻。
而普魯士也在西部選擇跟隨。
丹麥軍背后就是弗倫斯堡了,那里是整個石勒蘇益格最北端的城市,往北就進入了丹麥本土,因此這一戰堪稱背水一戰。
丹麥軍都意識到這一點,保家衛國的心態。令他們更加堅定的戰斗著,抵抗著奧普聯軍的入侵。
不過,似乎還是徒勞了。
因為奧普聯軍實力太強了,在兩國互相的協調下,先一輪利用兩國的重炮攻城讓丹麥軍損失摻重。
分別付出了普魯士死傷5000人、奧地利也在8000左右傷亡人數下,石勒蘇益格淪陷,丹麥損失超過15萬軍隊,平民傷亡超過4萬。
隨著石勒蘇益格城的淪陷,丹麥掌控的石勒蘇益格城市中,整個石勒蘇益格就剩下北部靠近丹麥的弗倫斯堡及西部的小城尼比爾。
而西部,海岸外,奧地利海軍和丹麥海軍則開始進行了一場海上戰斗。
作為奧地利海軍唯一主力的奧地利地中海艦隊,在開戰之初就開始從地中海北上,不過之前的那次海戰的落敗,使得奧地利損失慘重。
但奧地利自然不會就此放棄了海軍在海上的作用了。
于是在獲得失利后,奧地利國防部就向bei海派出另外一支海軍,這只海軍包括一級風帆戰列艦、2艘二級風帆戰列艦在內的8艘風帆戰列艦組成的艦隊。
在11月4日抵達了德意志灣的漢諾威王國庫克斯港。
并于6日修正完畢后,北上,在石勒蘇益格西部海上的列島中,對陣在那里集結的丹麥海軍。且不管當時的陸上戰爭如何,兩國其實都不想產生戰爭的正面沖突。
奧地利不希望自己在軍備數量上不占優勢的遠洋而來的海軍,因為獨自面對丹麥本土而損失慘重,畢竟普魯士海軍還在波羅的海內困著的呢。
這支艦隊幾乎是奧地利海軍的一半實力,如果折損了,那么對于奧地利海上力量來說,將會是一場噩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