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條件是奧地利不得干預德意志的內政,并正式解散德意志邦聯。
第二個條件是普魯士兼并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漢諾威、黑森、上黑森以及法蘭克福自由市等。
被奧地利吞并的薩克林王國、薩克森邁寧根公國、羅伊斯格萊茨公國、紹姆堡公國等都投入普魯士建立的北德意志邦聯。
奧地利允許普魯士為首的德意志邦聯在1867年成立北德意志邦聯,奧地利不得干預或參與,奧地利把威尼斯割讓給了意大利,把加里西亞東部給讓給了沙俄帝國。”
不過奧地利保住了親奧的南部列支敦士登公國,讓其自立成為一個中立國。
這令威廉四世感到不解。
他不明白約瑟夫一世的用意何在。
“普奧戰爭進行了跟歷史一樣,竟然巧合的剛好七星期就完成了戰爭這未免太巧了吧”
歷史重新吻合,這令威廉四世心中一定。
“看來,很多事情還是朝著原來的方向走,那么,我就可以放心了。”
當代的重大問題并非通過演說和多數派決議就能夠解決的,而是需要用鐵和血來解決。
荷蘭現在還不夠強大,跟幾大國相比,技術是有,但是荷蘭人口只是英法等國的三分之一,就算是時候收編了有色人種,以及各國陸續的移民,還是有些差距。
更何況這兩國也有自己的有色人種殖民地。
荷蘭只有把這些土著們利用好,才能夠彌補上缺口了。
戰爭還是的繼續下去啊,荷蘭的機會主義政策還是需要延續下去。
普魯士和奧地利剛簽署了結束戰爭的布拉格條約后,特別是看到兩國的軍隊互相后撤后,所有人都以為中部歐洲終于平靜了,大家可以把目光完全的放到了東歐的巴爾干半島上。
可是,大家想錯了,而且錯得相當離譜。
國際社會都沸騰了,甚至奧地利人民原來怨恨的對象是普魯士,現在卻是轉移到了法蘭西帝國的身上。
“我們拒絕法蘭西想要奪取洛林地區和萊茵省地區要求”
以這位標題,歐洲時報刊登了以普魯士首相俾斯麥親自接受采訪時一段內容為主題的一篇新聞,則是在奧地利引來了一片聲討法蘭西拿破侖三世的輿論。
俾斯麥表示,普魯士之前跟奧地利進行七星期戰爭前,法蘭西要求他到訪了法國,就是之前新聞報道的那次。
俾斯麥告訴大家,原來在那次后,法蘭西向普魯士提出不偏向奧地利,但是普魯士必須讓出洛林地區和萊茵河地區。
俾斯麥表示到那時他和威廉一世是拒絕的,但是法蘭西卻步步相逼,所以當時他們在面對奧地利的威脅的時候,選擇沉默來應對,但也沒有答應。,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