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7年10月1日,歐洲時報上的一篇文章,頓時在歐洲各國帶起了一陣熱評浪潮。
“赫爾曼范佩龍被稱為19世紀以來最著名的實施評論專家,他在歐洲最知名的報紙歐洲時報坐評天下政事超過10年,每一次他發表的觀點都會迎來很多人的和分析,就連各國王室和政府官員都會非常認真的看待他發表的觀點,進而分析其中對自身的利弊。”
“說的不錯,赫爾曼范佩龍校長太厲害了,據說這段時間,就連拿破侖三世都在期待著他新政評,想想從中一窺視法蘭西帝國優點和弱點”
“唉,要我說,赫爾曼范佩龍作為萊頓大學的校長超過20年了,他之前更是成為威廉三世的智囊團頭子,如今雖然沒有被威廉四世吸收繼續擔任該職位,但是也被荷蘭內閣政府的外交部擔任政策顧問,可以說對荷蘭的外交影響力倒也不見減少”
“你們可能還不知道吧,其中這次的他發表的這篇急劇變化的法蘭西帝國大周邊,就是荷蘭政府外交部邀請赫爾曼范佩龍校長撰寫的”
“不會吧這樣一來,為什么公開在了這歐洲時報上,這不是全世界都在普及該觀點嗎荷蘭政府外交部又怎么從中得到利益”
“這你就不懂了吧這叫誅心之策,目的在于直擊法蘭西社會,擾亂對方社會的安穩,但也讓法蘭西帝國和世界各國只能夠信服該民間觀點,因為,這只是代表民間觀點,而且是很有說服感的那種。”
在急劇變化的法蘭西帝國大周邊上,赫爾曼,范佩龍說,他在戰爭爆發初期曾提及,這將是一場小號的克里米亞戰爭。
歷史未必會重演當初沙俄帝國面對英法奧燈柜對戰的一幕,但是現實之人受到歷史牽絆,從法蘭西帝國皇帝拿破侖三世到法蘭西帝國的外交與戰略界,癡迷于法蘭西帝國的輝煌歷史,同時也糾結于法蘭西帝國當下的急促,歷史的榮光與現實的逼仄撕扯這法蘭西帝國的精英。
法蘭西帝國入侵和暹羅王國反入侵的戰爭,是兩個主權國家之間的戰爭,也是法蘭西帝國對外的野心表現最直接的戰爭,甚至可以說,如果勝利了,法蘭西將會因此徹底站穩了自從1815年后法國被各國壓制的歷史,翻開重要的一頁,對法蘭西帝國至關重要。
戰爭就如同一場地震,地震波及很遠,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
首相,法蘭西和暹羅戰爭的“迷霧”與意外,逆轉了法蘭西和暹羅兩國的軍事形象問題,以及國際社會普遍認同的地位,法蘭西帝國從世界上僅次于大英帝國的綜合國力、第二大軍事強國的神壇上跌落。
這些年法蘭西帝國憑著這個各國承認的地位,在世界各地,如同美洲那邊墨西哥入侵,使得各國忌憚不已,也因此讓法蘭西帝國面對的反抗頗少,各國插手也寥寥無幾,讓拿破侖三世穩住了腳跟,建立了對周邊乃至全世界的俄軍事和戰略的威懾力,這是法蘭西帝國不斷追求世界大國地位,甚至超過英國地位的唯一支柱。
從1853年的克里米亞戰爭連同英國支援奧斯曼帝國打敗沙俄帝國,到1860年主導支援薩丁王國即1861年后改稱的意大利王國同奧地利帝國戰爭,再到之后的墨西哥入侵戰爭,和前段時間故意大量支持巴拉圭在南美挑起矛盾,準備派兵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