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沉夜色下的南淮市舊街冷清沉寂,小店內,呼吸勻稱的洛書眼皮子直耷拉,隨時可能睡著。
吱呀…
半掩著的陳舊木門被推開,陣陣秋風灌入,吹得人一陣哆嗦。
來者穿樸素的深色衣褲,長相老實巴交,沒啥辨識度。
他指著小店外頭的牌匾詢問剛被冷風吹醒的洛書,“小兄弟,這匾額名字,你們是修復殘書對吧?”
頗有年頭的匾額上燙金黯淡,依稀可辨三字:繕典閣
修繕古籍書典的手藝門店。
“哦,尋常些的殘紙破洞能修,要是太貴重,最好拿到圖書館、博物院去。”
從躺椅上下來,洛書實話實說。
繕典閣這店沒多少歷史,爺爺輩不知哪學來的手藝,父母沒心思繼承,最后落到洛書這兒。
平日里修些價格適當的字畫舊書還行,客人真要拿出孤本、善本,洛書有技術也沒膽上手。
“哈哈哈,小兄弟說笑了。”老實巴交的男人搓搓手,“我哪來博物館級別的古籍啊,自家族譜而已。”
“我看看吧。”
“好嘞。”
客人從舊式牛皮公文包里取出個塑料袋包著的泛黃書冊。
伴隨細細碎碎的摩擦聲,塑料袋被打開,里頭的書冊約莫半張A4紙面積,兩厘米厚。
“品相還行,封皮好補,也可以給你補個新的,做舊版成色。”
古籍修復原則之一:整舊如舊。
修復部分的顏色、質感等方面盡可能與原件一致。
洛書查看著物品封面與封底,除了邊角有蟲蛀、霉蝕痕跡,整體完好,想來里邊的修復難度也不大。
“小兄弟行家啊。”
客人豎起大拇指,他原以為修復古物的店里多半是個戴厚實老花眼鏡的匠人,沒想到是個小師傅。
起初擔心不專業,現在看那手法、說詞,頭頭是道。
“我現在打開看看?”
“當然,修書嘛。”
翻開書頁,帶著塑膠手套的洛書一邊查看,一邊聽客人介紹。
這是他們家的族譜,前后七八十年跨度。
兩三代人能有這么厚的族譜,原因是家族大、寫得也比較詳細。
除了宗族分支以外,許多祖輩的事業功績,甚至興趣愛好都給寫進去了。
前幾頁還算順暢,到中間部分開始出現因為霉變黏連的情況。
太久沒人翻動到此,蟲蛀現象也加深了。
洛書從抽屜中取出竹起子,這是修復古籍用到的基礎道具之一,是個長條形的小竹片,可以想象為老式冰棍里的木條再削薄些。
用竹起子小心翼翼分離書頁,更脆弱的地方改為針錐或是鑷子分離。
斷斷續續解除二十來頁霉變黏連的部分,洛書大略瀏覽完整本《趙氏族譜》。
“怎么樣?”
見洛書停下手頭動作,客人略帶幾分急切詢問著,“錢不是問題,能修好每一頁嗎?”
“每一頁?”洛書略微沉吟,“所有古籍、所有文物的修復都不可能做到盡善盡美,甚至不可能百分百成功。”
“那…難度大嗎?”
“整體沒看到什么難點。”
洛書在架子上找到個樣品展示,“這本是我的練習作品,原本殘次程度比你的書嚴重多了,我拆線后一頁一頁清理,再線裝回去。”
又一個檔案夾被洛書取來,翻開后里頭是塑封的各種編號的紙張,大多泛黃,都是不同材質做舊后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