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哪里是陜西,簡直是一片煉獄啊。
崇禎的手不受控制的顫抖著,眼眶微紅,不多時幾滴淚水落在了信紙上。這一刻,他的心是如此的疼痛。
那些所謂的盜匪亂黨,也是朕之子民,天降大災,朝廷賑災不力,是朕之過。
這封信,讓崇禎皇帝的心變得更加堅定,他終于做出了選擇。
一共兩道旨意,一道送往韓城,一道送往米脂城。
圣旨中,崇禎不僅催促宣府三鎮邊軍盡快打開局面,還著令陜西兵馬對待亂當時,要以招撫為主。
得到圣旨后,曹文詔哭笑不得的搖了搖頭,“招撫為主拿什么招撫陛下也是太想當然,招撫哪是這么簡單的,難道咱們還要去感化吳延貴那幫子人”
鐵墨也是暗自搖頭,不怪曹文詔發牢騷,實在是這事兒很不靠譜。怪崇禎么似乎也不怪他,他只是太年輕了,考慮不周罷了。
仔細來說,崇禎真的很努力,他想當個好皇帝的,也有成為好皇帝的潛質。可惜,眼下這種局勢,根本沒時間讓崇禎一點點成長起來。因為環境不允許,反而是做得越多,錯的越多。
對招撫這事兒,鐵墨等人不以為然,可是朝廷的旨意卻不能不理會。
拖了這么久,要是再不動點真格的,朝廷就該對他們這些將領動真格的了。在這種情況下,三鎮邊軍聯合劉應遇,終于展開了新的軍事行動。
崇禎二年四月初七,鐵墨以劉國能為先鋒,直撲野豬峽。與此同時,劉應遇率兵威逼甘泉,而曹文詔和婁大集則率領邊軍主力,牽制安塞城的亂黨。
野豬峽并不起眼,亂黨并沒把野豬峽當回事兒。直到劉應遇率兵逼近甘泉后,龜縮在甘泉的亂黨才感覺到一絲不同。此時,駐扎在延安城的吳延貴,也開始頭疼起來。
自劉應遇逼近甘泉,延安城就跟甘泉失去了聯系,吳延貴派一支兵馬前往甘泉,想要了解那里的情況,結果這支兵馬剛走到半路,斜刺里殺出一支官兵,最后倉皇逃了回來。
知道這時,吳延貴才知道野豬峽的重要性。野豬峽看似不起眼,卻橫在甘泉和延安中間。官兵駐扎一支兵馬于野豬峽,隨時出動,直接切斷了兩座城池之間的聯系。
甘泉不比安塞,這里的糧草給養一直是從延安調撥的。而且,因為之前邊軍主力駐扎北面的原因,大部分兵馬都集中到了安塞城,此時甘泉的守兵并不是太多。
以前,倒沒什么危險,可是現在劉應遇的陜西兵馬也加入進來,甘泉的守兵就有點不夠用了。雖然陜西衛所兵戰斗力有限,但是人多啊。
此時吳延貴開始擔心起甘泉的安全,萬一甘泉被官兵拿下,那延安府南邊的屏障就沒了。
吳延貴很想調援兵入甘泉,可以為此事,又犯起了愁。援兵太多,延安和安塞的安全就無法保障,援兵派少了,估計又會遭到野豬峽那支官兵的攔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