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國的金庫有兩個:
一個是戶部的太倉庫,也就是國庫。
一個是皇帝派太監掌控的內承運庫,簡稱內庫、內帑,就是皇帝的私人錢包。
弘治皇帝表面上是個溫和的人,實際上頗為強勢,幾乎每年都會要求戶部從太倉庫中搬運一定的金銀用于充實內庫,平均一年幾十萬兩,并沒有花掉而是一直這么存著。積少成多,到朱厚照接手內庫的時候,內庫存銀竟然達到了五百多萬兩之多。
如果換算成人民幣,大約就是四十個億左右。
這么一算,其實也沒多少錢,對于普通人家來說這筆錢就是天文數字,但是對于皇帝來說并不多,如果用來賞賜,辦兩三件大事,基本就消耗一空了。
要不怎么說大明朝朝廷窮呢!弘治皇帝頂著戶部的壓力攢了一輩子錢,留下來的銀子還不如后世一個煤老板多,人家煤老板隨便都一兩百億的身家呢!
軍事方面,現在他能夠直接指揮得動的就是御馬監統御的四衛營和勇士營,共計四萬禁軍,同時還有東廠和錦衣衛這兩個龐大的特務機構。
這些都是朱厚照的私人武裝,調動辦事是不需要經過內閣的。
當然京營那被弘治皇帝整廢的六萬老弱病殘,名義上也算朱厚照的直屬力量,真要調動起來其實也沒毛病。
除了京營之外,大明朝還有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那就是負責防御大明北方安全的九邊軍鎮,九邊是大明的精銳,人數大約在八十萬左右。因為常年和北方游牧民族作戰,戰斗力還是相當彪悍的。他們聽命于皇帝,但朱厚照卻不能指揮調動,內閣也不會允許,抽調邊軍造成防務空虛,萬一蒙古騎兵南下,整個北方都會糜爛。
事實上如果不是九邊軍鎮關系到國防安全,弘治皇帝也一定會對其下手,不說整廢了,至少也要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
現在九邊軍隊已經完全被文官集團控制,如果朱厚照執意要調動邊軍,內閣會在糧草和軍餉上掐脖子。
皇帝雖有名義上的指揮權,可以強行調動。但是沒有錢和糧,再加上文官們從中作梗,軍隊走在路上連飯都沒得吃,根本就走不遠。
皇帝能做的只能是在九邊軍鎮里安排鎮守太監,自己調不動九邊的軍隊,至少也要保證讓文官集團也調不動!
畢竟誰也不能保證,皇帝昏聵之時,文官集團不會扶植地方藩王,然后借以清君側的名義殺向京師。
至于遍布全國的衛所,其實就是大明的負責地方治安的國防軍,號稱百萬,實際常年缺乏訓練,已經變成了農民,基本沒有戰斗力了。
歷史上的正德皇帝,畢竟是接受過弘治老爹親自教導的,也知道要掌握軍權的重要性。所以他一生都在這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比如直接抽調邊軍精銳來填補京營,提拔武將,放下身段收一些有能力的武人為義子做為心腹。
奈何幾萬人的訓練,吃穿嚼用,需要的銀兩是個天文數字,大炮一響黃金萬兩,軍隊一動,府庫皆空。文官集團本來就想壓制皇權,肯定會在財政上做手腳,甚至直接不給撥款。而正德的私人小金庫自己用都少了,給軍隊用根本不夠花。
無錢萬事休,最后正德重振軍權的計劃,隨著他的暴斃而人亡政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