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老七親自進行了漫長的匯報,讓李明勛對整個永寧行政長官區的發展有了深入的了解。
因為寧古塔一戰及后續的要塞修筑和前沿兵力配備,剛剛實現收支平衡的永寧長官區再次入不敷出,在這片廣袤的區域內,包括奴隸在內,社團直接控制了六萬余人口,貿易人口達二十五萬左右,而三姓灘、寧古塔的開辟,打開了前往平原區的道路,但是還未顯現利潤。
永寧區的收入之中,毛皮和參茸也就是主要來源,特別是毛皮,隨著社團大量鐵質武器和捕獵工具,毛皮的數量大為增加,而參茸的增加沒有那么迅速,但也隨著貿易范圍的擴大而有增長,除此之外,永寧區的利潤來源主要是捕撈業和鋼鐵冶煉,捕撈業主要是捕鯨行和海參、帝王蟹等珍稀海產品的捕捉,而鋼鐵冶煉就是去年入冬遷移到東方港的煉鐵廠。
一年過去了,煉鐵廠已經完全投入生產,煉鐵廠已經投產了兩座八米級別的高爐,這已經現有的技術條件下的最高標準了,實際上在這個時代已經處于領先的地位。
實際上,庫頁島出產的鐵礦石品質很高,因為人力不足以在開采鐵礦的時候開采煤礦,所以煉鐵廠第一批鐵料是用當地出產的木炭煉制的,然后迅速投入到了日本市場,很快就實現了煉鐵廠的收支平衡,正是因為如此,煉鐵廠得到了永寧行政長官區的大力支持,當大量的奴隸到來,終于開墾出了煤礦,開始了大規模的冶鐵。
庫頁島的煤礦含硫也不低,冶煉出的鐵品質不如木炭冶煉,但是勝在量大,作為出口產品進入日本,而木炭冶煉的鐵料也作為許多返回大本營的船舶的壓艙物,運回了大本營,但是隨著東方港的開拓,越來越多的木材被砍伐,木炭的成本在上升,煉鐵廠已經開始煉焦作業,通過大陸常用的長窯煉焦技術,雖然效率和品質都不高,但是已經煉制出的鐵質量和木炭為原料不分伯仲。
真正制約高爐進一步增高的還是鼓風機,社團的高爐采用的是中國傳統的活塞式鼓風箱,而社團的改進除了增大之外,就是把木質的鼓風箱變成氣密性和耐用度更高的銅制鼓風箱,饒是如此,依舊不能滿足高爐的使用,原因很簡單,目前鼓風機的動力來源是畜力,使用十八匹馬騾拉動巨大的馬排,為鼓風機動力,而一座高爐有兩套鼓風機,而一套鼓風機則必須三組馬騾輪班倒,兩座高爐就用去了二百多匹馬騾,而的效率仍然不讓人滿意。
李明勛知道,高爐想要繼續增高,只能使用更大功率的鼓風機,除了蒸汽動力,最大的可能性就是水力,而這也是當初煉鐵廠選址的重要考量。
當然,煉鐵廠只是解決了永寧地區的鐵料供給問題,但如何把鐵料變成鐵器,需要的是加工能力,社團目前擁有的鐵匠太少,暫時只能向日本、朝鮮大量出口鐵料,換取加工成品來解決。
然而,真正讓李明勛關心的,還是永寧長官區的糧食問題。
目前來說,社團的幾個行政區內,大本營已經實現了糧食自給,還能供給臺北行政區,崇明、香港、長崎更不用多說,但是在永寧行政區的糧食一直依賴于日本的大米,造成了巨大的財政負擔,實際上,日本大米的價格并不是特別高,從長崎購入每石不到七錢,雖然比暹羅等地動輒一石兩三錢的價格貴了幾倍,但是比江南便宜許多,然而,日本大米需要長途運輸才能到各個據點手中,海參崴、永寧城、郁陵島和東方港這幾個靠海的還好說,成本還在能接受的范圍內,但是其他區域就太貴了。
最遠的呼瑪爾,運送一石糧食的成本高達五兩,如果不是呼瑪爾出產黃金,實在是供給不起,寧古塔一戰,長途運輸的據點又多了兩個,三姓灘和寧古塔,特別是寧古塔,修建要塞駐屯官兵的消耗實在是太大了。
其實永寧城并不缺吃的,無論是淡水魚還是海魚,都是應有盡有,捕鯨帶來的食物更是多的無以計數,但人不能總是吃魚和肉,特別是新移民。當初開發海參崴之后,駐屯的宋老七就在城堡附近試著種植各種農作物,到了永寧城,人力充沛之后,更是大規模的試驗。
從小麥、燕麥、大麥、黑麥到玉米、紅薯、土豆、谷子和大豆,宋老七的心思很樸素,哪怕種出來的東西人吃不了,用來喂喂牲口也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