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很簡單,發生在十七世紀持久的海戰讓英國人知道,建造更多更強軍艦需要品質更好的木材,所以早在威廉三世所在十七世紀末期,英國貴族們就在自家的莊園和道路兩側大規模種植橡樹,等到十八世紀末期,這些橡樹就擁有七十年甚至百年的樹齡,而且是人工栽培的,不是在叢林之中那種為了爭奪陽光而肆意拔高的木材,這也是百年海軍四個大字的由來。
顯然,如果海軍繼續堅持目前的造船章程,那么就會導致陷入誤區之中,瑞獸級兩三年才能下水一艘,而作為主力艦的逆戟鯨級千噸重炮艦面對荷蘭人數十艘東印度大帆船沒有多少優勢。
所以,海軍需要一種技能對東印度大帆船擁有戰力優勢,且能大批量生產的戰列艦,前者并不算什么,后者則需要技術難度和標準適中,且價格可控。而海軍首席技術官潘學忠,綜合各方面因素,提出了一種新標準的戰列艦,64炮戰列艦。
這種戰列艦的滿載排水量在一千八百噸左右,采用兩層火炮甲板和船尾炮甲板的配置,兩層火炮甲板各有二十六門火炮,而船尾炮甲板擁有十二門火炮,其火力配置是321812,船體最厚處達到八十五公分,上層火炮甲板船壁厚度超過六十五公分,對十二磅以下火炮防御穿距離縮短到一百米,航行性能能夠與青龍號相媲美。
在采用與青龍號同等技術水平下,這種以社團一級行政長官區命名的64炮軍艦所需要的船材標準降低了不少,至少能到可以量產的地步。
最制約青龍號量產的就是超高的肋材標準,因為肋材是戰列艦用量最大的木料,戰列艦與商船不同,肋材是一根接著一根,需求量實在是過大,而海軍戰列艦的肋材標準是獨步天下的。
要知道,目前的西班牙軍艦還大量使用柏木等普通木材建造,而海軍一開始就定下了柚木和橡木兩種高品質的木材標準,更重要的是,戰列艦與蓋倫船的肋材標準有著天淵之別,除了社團之外,世界上所有的海軍戰艦還在用圓形肋材,這種圓形肋材對木材的要求低,而且其從龍骨只延伸到水線以上的位置,標準較高的也就延伸到下層火炮甲板罷了,除了青龍號,目前所有的戰艦都是如此,歐洲的戰艦上層甲板和那些船艉樓、船艏樓都是堆砌上的,雖然技術難度低,但那類似于違章加蓋房屋,注定不能太重,也就造成十七世紀的軍艦下層甲板以上的船體厚度很低,除了六磅以下火炮,大中型口徑火炮炮彈是防御不了的。
而從青龍號開始,社團已經才有橢圓形肋材,這是西班牙人在十七世紀末期才擁有的技術,橢圓形肋材的一直從龍骨向上延伸到露天甲板,密集的肋材加上船體內外船板,船體極厚,青龍號最高的船尾火炮甲板船壁厚度也超過了七十公分,下層火炮甲板厚度更是有一米。
當然,如此長的肋材必然對木材要求高,即便是采用拼接工藝也是如此。要想讓戰列艦大規模生產,就必須降低肋材的要求。
臺灣級戰列艦的肋材從龍骨向上延伸到上層火炮甲板,船尾炮甲板則另行加蓋,而每層火炮甲板的高度也降低,加上吃水較錢,讓肋材的長度比瑞獸級的縮短了四分之一,能讓更多的木料加工成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