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短的禮節性問候之后,李明勛坐到了首席元老的主位上,聽著元老們提出議案,議案全部是關于建國的,一開始只是國旗,國徽一類的問題,元老們有些爭議,但也只是個人審美的問題,李明勛居中調和,要么讓元老們投票,要么征詢議員們的意見,哼哼哈哈的和稀泥,也就過去了。
首先,這個新的國家被命名為中華合眾國,簡稱中國,簡稱很容易被接受,畢竟自古以來,外邦有很多這么稱呼東方的封建王朝的,合眾國就是標榜這個國家是公民之國,而非帝國,而在最前面兩個字上,曾經有過爭執。
最先有異議的是一些新議員,他們大多來自印度、泰西和南洋各國,基督教和天方教為主的地方,在民族上,他們與漢民族相去甚遠,在文化上,他們也不屬于中華文明圈,因此感覺被邊緣化。
這些人提議以地名來前綴,比如東方合眾國,太平洋合眾國,甚至地球合眾國的提議都提出了,并且請求元老院中唯一一位異族元老西蒙斯來游說,西蒙斯被逼無奈,再次站在了元老院的對立面。
西蒙斯還是有些口才的,至少他的理由很真誠也很實際,按照西蒙斯的說法,這個新國家不僅要驅逐清虜,恢復大陸上的土地,也要拓殖世界上其他大陸的土地,這是元老院一貫的戰略,本就無可厚非,但關鍵是,中華文明圈就局限于東方,遙遠的美洲新大陸不說,僅僅是拓殖南洋就要當地土著的協助,在呂宋亂局上,就展露無遺,既然要收買容納一些其他民族和文明的人,就要在國名上有包容性,不能讓人一聽就好像這個國家是你們漢民族的國家。
西蒙斯確實說服了一些人,但李明勛對此不置可否,如今的元老院治下土地的實質還有一貫的主張是一致的,那就是新國家要容納各個民族種族,但只能有一個主體民族,那就是漢族,只能有一個文明,中華文明,只有如此,這個國家才具備堅強的凝聚力,不至于分裂。
而且李明勛清晰的提出,中國與西方任何一個殖民國家都不同,泰西諸國殖民過程中對當地的各民族和文明、宗教進行包容的最主要原因是實力不濟,西班牙、英國、葡萄牙、荷蘭直郵幾百萬人,最強的法國也不過兩千萬口,但中國不一樣,在大陸之上,中國擁有近一億百姓,只要占領土地,這個民族可以在世界上的任何一個適合人類生存的角落扎下根,然后形成了一個巨大規模,永寧就是最好的例子,現如今漢民族已經成為了絕對的主體,而在民族融合方面做的也不錯。
所以在漢族特色和包容特色的前綴之上,大部分人選擇了前者,但前者之間也有爭論,有些人建議是華夏合眾國,也有人建議是中華合眾國。中華與華夏看似差不多,實際上區別很大,首先說華夏,這個詞聽著像個名詞中性詞,實際上完全就是自我吹噓,華是所有褒義詞的綜合,夏指的是夏族,也就是漢民族的前身,華夏翻譯過來就是牛逼的夏人,或者牛逼的漢人,顯然,這是有民族界定的。
而中華更多的是一種文化概念,中者,原本只是指的中原的河洛地區,但隨著疆域擴大,民族融合,所有融入其中的地盤都為中,而中華的華則是指的高貴先進的文明,因此,拓殖的地盤和加入的種族都可以稱之為中華,中華一詞更有包容性。
因此,國名被定義為中華合眾國,在民族上具備包容性,但又堅持漢民族為主體,中華文明為核心的格局,當然,無論將來如何拓殖,古老的東方仍然是重中之重,而中華文明圈則視這個新國家的基本盤,因此也更符合實際。
一直到將要發布在報紙上進行公開的建國綱領上,激烈的爭吵開始了。
建國綱領的大綱是李明勛親自擬定的,核心就是十六個大字,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海陸兼備拓殖空間。
對于這十六個大字組成的基本國策,大部分人沒有意見,畢竟這個國家就是要光復與開拓并重,雖然現在元老院還沒有正式提出新國家是中華正統,但從國名上就可以看出端倪,而對于正統,李明勛的意思是不去爭,而是去證明。
正統不正統不是說說就算的,弘光之前,朱明是毫無爭議的正統,但弘光之后,朱明四分五裂,也無力抗拒清虜,正統的位置就受到挑戰,開創新國,也只是多了一個正統的繼承者罷了,至于誰是正統,實際上很簡單,誰能驅逐韃虜,誰能光復中華,誰就是正統,反過來說,滿清除外,誰擁有中華故土,誰治理中華之民,誰就是正統。
而新國家是一個陸海兼備的國建,開拓的地位絲毫不亞于光復,而從近期實力有限來說,開拓的實際利益甚至遠遠高過了光復,所以后面八個大字同樣得到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