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的戰局就是如此悲觀和復雜,讓人感覺可悲又可恨,烏穆在那里咬牙切齒,但魯監國政權的官將卻臉色如常,因為內斗也是他們的保留節目。
李明勛按住了烏穆,合眾國中便無人發表看法,用黃斌卿的話來說,德性就是那德性,說沒用,罵也沒有,只有死了的明朝官員才不會內斗。
“大陸的戰局便是這般,不管怎么說,清軍大部精銳都被牽扯在了西南和東南兩個戰場,而清虜最為倚重的江南卻是無比的空虛,而這也是我們的此次行動的目的地,而另外一個利好消息是,清虜在江南的蘇松提督吳勝兆聯絡我們,選擇反正”出來打圓場的沈廷揚說出了一個讓人振奮的好消息。
“如果是真的話,那么我們可以轉戰江南,溯長江而上,支取南京,光復江南,指日可待”一個文官頗為興奮的喊道,惹來了群情振奮。
李明勛心中罵了一句白日做夢,但也感覺這是一次好機會,吳勝兆雖然麾下只有五千兵馬,但卻是江南兩支最大規模的清軍了,而且是江南沿海唯一一支成規模的軍隊,吳勝兆反正,江南門戶大開是事實。
沈廷揚介紹了幾句關于吳勝兆的信息,其實吳勝兆四月中旬便是聯系了舟山,中間人除了幾個幕中的抗清志士,還有就是江南名士陳子龍,而吳勝兆想要聯絡的是黃斌卿和沈廷揚,顯然,如果能打進江南,必然是巨大收獲,對抗清大局也有好處,因此從第一時間就聯絡了統帥部,希望得到支援。
李明勛自然愿意在清虜的腹心插一刀,但絕非立刻動手,他要在臺北籌劃建國之事,又需要時間調兵遣將,所以拖了近三個月的時間,一直到了現在。
實際上李明勛拖這么久,不光是為了忙完手頭上的事,他有兩個主要原因,其一是,歷史上這次起義得到了沈廷揚、張名振大軍的支持,但卻被風暴拍在了沙灘上,大敗而歸,沈廷揚為此喪命,李明勛想要避開類似的災難,二是候風,現在是七月中旬,突襲江南這么大規模的行動,只要登岸便是要打兩三個月,而兩個月也是清軍大規模支援趕到的時間,那個時候,北風起,大軍無論成敗都不會被堵在長江口,若是四月進江南,那就是只能勝不能敗。
當然,這并沒有得到所有人支持,熊汝霖道“此乃天賜良機,實際上,三月之前便是可以行動,吳勝兆軍盼我大明王師如春苗盼甘霖一般,而清廷對其常有詰問,讓其惶惶不可終日,若是此番貽誤戰機,東番當擔首責”
熊汝霖這話說的不客氣,實際上也是切中要害,魯監國上下最擔心的就是吳勝兆被識破抓捕,沒了內應。而李明勛卻知道,吳勝兆肯定不會被識破,這并非因為吳勝兆太聰明,而是因為他實在太蠢了。
吳勝兆是遼東人,早年被俘,滿清入關,像吳勝兆這類遼人被起用,吳勝兆在平定江南時功勛卓著,當初提督李成棟橫掃長江三角洲,也只是在圍攻崇明要塞的時候吃了點虧,總的來說還算可以。
唯一讓他不滿的清廷的江南巡撫土國寶總是傾軋于他,這也是吳勝兆反正的唯一原因。吳勝兆軍軍紀本就差,被土國寶告過密,受過懲戒,但關鍵是土國寶的身份,這廝不是遼人,更非漢軍,原本只是太湖一水賊罷了,被洪承疇招降成了總兵,再后來投降清軍成了巡撫,算是洪承疇的嫡系,可洪承疇雖說是江南總督,但在吳勝兆等遼人眼里那就是一個三等奴才,奴才的奴才欺負到他的頭上自然不忿。
吳勝兆反正,非但沒有一點保密意識,反而是聯絡各方,就差大張旗鼓上街宣傳了,從一開始就被告密到了洪承疇那里,可惜的是,告密的就是土國寶,讓洪承疇和南京城中的滿洲太君們以為這是二人私爭,吳勝兆既是傻人有傻福,也是大愚若智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新新電腦版大家收藏后就在新打開,老最近已經老打不開,以后老會打不開的,請牢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