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荷蘭東印度公司使館。
叮鈴
早餐的鈴聲響起,科隆邁步進入了餐廳之中,桌上擺著簡單而精致的菜色,特別是那精美的明國瓷器,看起來賞心悅目,科隆手持刀叉,用著早餐,而一旁的助手則用令人愉悅的聲音著科隆喜歡的報紙。
“只需要和熱蘭遮有關的內容就可以了,我知道,這件事正在發酵。”科隆一邊切著餐盤里的牛肉,一邊說道。
與熱蘭遮有關的內容起源于合眾國和東印度公司的談判,簡單的說,雙方在臺灣島上的邊界已經劃定完畢,并且設立了緩沖區和非軍事區,但是隨著合眾國崛起,在大本營的中國人越來越多,臺灣島上的中國人數量超過了二百五十萬,而且還不斷有大量的人涌入其中。
原本的種植園經濟在人力成本提高和資本涌入的情況下轉換為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業種植,目前來說,大本營的商人不缺錢和人,唯一缺少的是土地,而臺南的荷蘭人不缺土地,缺少的是資本和人。
如果按照商業原則,雙方當一拍即合才是,但荷蘭東印度公司對合眾國商人進入臺南發展持警惕態度,即便他們不涌入,熱蘭遮已經對臺南多達五萬人的華人團體充滿擔憂了,但是,合眾國提出的條件很優厚,如果放開臺南的管制,熱蘭遮的稅收會在兩年內翻三倍,顯然,本地的荷蘭人和東方貿易的商人對此很有興趣,無法接受的是巴達維亞的東印度委員會。
所以,科隆只能以談判的方式拖延,以免受到來自內部的巨大壓力。
“自以為是的蠢貨,以為區區一些利潤,就能讓荷蘭把臺南膏腴之地讓于你們嗎”科隆聽完了生意人報對這件事的評論,不屑的說道。
生意人報代表了合眾國的商人階層,也是目前最暢銷的報紙,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合眾國的民意,商人的為了打動荷蘭人,最常用的招數就是金錢開路,不斷加碼,而且還意圖施壓元老院,讓大本營向荷蘭人開放更多的產業,以換取雙方對等的門戶開放。
“是的,閣下,中國人都是一群自以為是的蠢貨,他們永遠不會理解巴達維亞的閣下們的高瞻遠矚。”助手不無討好的說道。
“繼續,我倒是要看看,這群人還能耍什么花樣。”科隆敲了敲桌子。
助手拿起另外一份報紙,忽然臉色微變,沒有出聲,科隆看了一眼,發現助手手里拿著的是一份時政要聞,這是一份由退役海軍辦的報紙,有濃郁的軍方和官方背景,科隆問道“怎么了那群野蠻人又出言不遜了嗎”
“閣下。”助手猶豫著不知道該怎么說。
科隆感覺有些不妙,一把抓過時政要聞,看到巨大的標題上寫著是時候拿回屬于我們的土地了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新新電腦版大家收藏后就在新打開,老最近已經老打不開,以后老會打不開的,請牢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