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勛其實也不是鐵板一塊,李成棟的嫡系組成了惠藩,而在李成棟當年平定廣東時候收降的明軍諸部則是邊緣人物,惠藩內部也是如此,李成棟親自尚幼,一直把養子李元胤作為接班人,而這位接班人在反正之后一直在肇慶行在,大部分時候作為人質的身份,李成棟本人不是平定郝尚久就是在江西作戰,廣州的大權一直在老將杜永和手中。
杜永和有勇有謀有資歷,一直被惠藩諸將擁戴,而三位義子則堅定的站在李元胤一方,在原本的歷史中,李成棟戰死后,杜永和便是執掌惠藩大權,迫使朝廷承認,最終死在了廣州圍城戰中。
“中國之希望,不在朱明,而在東番,此乃我戎馬一生所得之論,愿與諸弟兄共勉。”李成棟坐定之后,抱拳說道,神色滿是誠懇。
李元胤和兩個弟兄相互看看,道“我等愿親近東番,而東番卻不接納,這便是問題所在呀。”
杜永和所言可謂一語切中要害,加入合眾國主導的抗清御虜統一陣線其實并不難,只要是抗清,哪怕是個土匪都能加入,可要想與合眾國休戚與共那就難了,如今各方勢力真正能做到這一步的,也不過是粵西瓊藩罷了,惠藩不得已親近合眾國,除了有嘉定三屠這類前科在,最重要的是其沒有一個穩定的地盤,廣東雖富,卻非安全之地,莫要說惠藩,就連合眾國實際控制的潮汕地區,都隨時處于放棄狀態。
可如今的形勢是,大明沿海一帶,但凡能養兵抗虜的島嶼已經被瓜分一空了,惠藩也沒有海上立足之地,在清軍強勢攻擊下,守住大陸又極為困難,惠藩不具備得到合眾國支持的地利優勢。
杜永和卻是道“國公爺,這話也并不絕對,朱明恩養天下三百載,一直是中國之正統,此事便是東番也不敢變更,卑職還是以為,抗清之希望還是在大明,東番不過是占了身居海外之利,天下百姓之心,終究還是向著朱明的,一時之困并不能說明什么”
這也是李元胤和杜永和之間的主要矛盾,李元胤長期在肇慶為人質,見過了朝中黨爭內斗,對于朱明早就是失去了信心,而杜永和則不同,其親身參與了李成棟反正,親眼看到了恢復華夏衣冠后的民心所向,又從朱明朝廷那里得到官職爵位,因此對朱明更為忠心。
“杜將軍以為,這廣東能否堅守”李元胤問道。
杜永和道“廣東乃是我惠藩之根基,無論是否成功,都需死守”
李元胤不再作聲,他與李成棟一般悲觀,認定兩廣陷落是早晚的事,他只想著眼前的義父可以為惠藩找一條活路,李成棟輕咳一聲,說道“雞蛋不能再放在一個籃子里了,大明和東番,我們得兩面下注”
“國公爺,我們惠藩實力本就弱于江西清軍,若是再分,那就是。”杜永和當即辯解道。
李成棟道“老杜,你不用說了,我從我老營中挑選兩千人馬給元胤三兄弟,讓他們自立門戶,梅關交由我,廣州之事就全權委托你了。”
表面上,惠藩一分為二,實則不然,李成棟這是把李元胤三兄弟踢出了惠藩的體系,卻只給了他兩千精兵。惠藩及其附屬軍隊一共三萬余,其中五千是李成棟的老營兵,這是根基,反正之后,吞并了一批不遠改旗易幟的明軍,又從潮州之變中得到了部分清軍降兵,后得潮汕出售銀兩,編練一批新軍,雖說去年攻打贛州損折一批,但李成棟麾下能戰的精銳仍在一萬以上,分出兩千,并不算傷筋動骨,而按照李成棟的安排,便是把大權全權委托給了杜永和,實際上,杜永和也沒想到自己會有如此局面。
李元胤三兄弟的臉色卻是極為難看,如果不是因為李成棟多年積威,這三人怕是早就爆發了,只分給三兄弟兩千兵不說,連一塊地盤都是沒有分,這讓三人如何心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