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功與杜永和臉色微變,這二人最怕的就是這種情況,要出力卻不能分地盤,但他們卻無力改變,兩藩加起來兵馬不足萬,對于這場戰爭來說可有可無,說的難聽點,粵西和舟山拿出三四個軍閥來就能湊出這些一萬人。
二藩甚至連拒絕都無法做到,順軍好一些,在廣西和廉州還有些地盤,惠藩一塊地盤都沒有現在靠瓊藩幫襯在維持軍隊,如果不是抗清御虜統一陣線內部嚴禁任何形式的火并,這二藩早就被人吞并了。
“惠藩與順軍也要參與收復兩廣,至于兩部所需的軍餉以合眾國所欠香港地租銀,日后軍需所用也從此開支。”李明勛說道。
所謂的所欠香港地租銀是從永歷五年和永歷七年三年共計六十萬兩的地租銀子,當年李明勛與沈猶龍簽訂了新界租借協議,以五年一百萬兩的租金租借了新界、香港,但與香港關稅不同,協議中明文規定,這些地租銀子需要解付廣州布政使司衙門,但是三年來廣州一直為滿清占據,自然無法履行,雖然永歷朝廷幾次提出更改協議,比如再一次付五年甚至十年的地租銀,而且直接運往皇帝行在,但是因為西營出滇一事上矛盾深重,也就一直未能成行,在粵西鏖戰最困難的時候,林士章請撥了三十萬兩做軍餉,如今還剩三十萬兩。
三十萬兩軍餉,每年二十萬兩的地租銀,對于維持順軍和惠藩這不到一萬的軍隊也是夠了,但導致的情況就是,這兩支軍隊再無擴充之可能了,李明勛此舉的意圖很簡單,兩廣資源緊張,不可能照顧的面面俱到,與其資源四散還不如集中起來使用,收復兩廣就是培植瓊藩與晉藩,這兩大勢力實力強、抗清意志堅定,而且因為李定國、林士章的強勢,內部政治比較清明,執行力也高,扶持兩大抗清勢力對合眾國臂助頗多。
如此也可以看清,李明勛正在樹立新的抗清秩序,如今東南沿海,各類抗清勢力多如牛毛,藩鎮林立,造成了大量的資源浪費和內耗,李明勛走出了第一步,扶強抑弱,助親限疏,晉藩強,則讓其更強,惠藩若則勿讓其再耗資源,瓊藩與合眾國生死與共,更需幫助,順軍等軍閥與合眾國貌合神離,雙方相助利用,自然也不再大力支持。
一碗水端平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李明勛已經開始注重抗清事業的效率。
高一功與杜永和選擇了沉默,李明勛只是給了待遇,卻沒有提如何分配,惠藩與順軍之間又要挑起內戰,而兩部本身同根生,惠藩的藩主是已經戰死的李成棟,李成棟則是脫胎于江北四鎮的高杰,高杰則是李自成的部下,偷了李自成的老婆才投靠的大明,更值得玩味的是,高一功又是李自成的小舅子,不得不說,命運實在是捉弄人。
而地盤劃分方面,瓊藩和晉藩就成了最大的贏家,李定國是大明晉王,又是兩蹶名王的功勛,而瓊藩林士章則是大明大學士,兩廣總督,也是永歷政權唯一一個掌握實權的文臣了,而瓊藩在粵西抗清七年,同樣功勛卓著,又與合眾國交好。
李明勛道“廣東方面,南雄、韶州、廣州和惠州四府予晉藩,肇慶府、高州府部分和羅定州為瓊藩所有,而兩廣收復之后,晉藩在廣西方向交南寧、潯州和梧州三府予瓊藩,此等劃分不知如何”
肇慶府雖然并不富庶,但卻是兩廣總督衙門所在地,給了瓊藩,林士章這位兩廣總督更為實至名歸,羅定州不過是一散州,無關青州,高州府原本就是粵西地盤,更是無可厚非,所以收復兩廣,瓊藩實得一府,而廣東最富庶的廣州、惠州二府卻是給了晉藩,當然韶州、南雄作為梅關后方,也當讓晉藩承擔責任,而晉藩則交換廣西三府給瓊藩,雖說李定國得四府而出三府,但財政方面卻不是這般算的,在常平年,廣西省之賦稅,尚不及蘇州府下一縣,縱然那是因為土司等地方豪強占據了諸多資源,但廣西三府加起來,也不及惠州一府,更不急廣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