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6軍第一旅則以連橫陣為基本單位,一個連組成兩排的基本橫陣,只占據約有二十五米左右的正面,連與連之間相距十五米,兩個團一共三十二個線列步兵連,一半在前一半在后,總共占據不足七百米的正面,形成了遠遠過敵軍的火力密度。
“天色漸晚,若此時不打垮敵軍,更待何時”李山拄刀而立,自信說道,錢玉新知道,天黑之前,還要搭設工事,穩固橋頭堡,若有成建制的敵人在前,自當不順遂,而敵背后有兩個荒僻村落可為依靠,而己方身后則只有光禿禿的大堤。
錢玉新立刻指揮進攻,兩翼的空心方陣依舊維持,只是稍稍靠前部署,進攻的是中軍主力,錢玉新聽到李山只是命令打垮敵人,心中放心許多,渡河本陣沒有騎兵,想要追擊也是不成的。
隨著命令下達,中央兩個團開始進攻,士兵們以連橫陣為基本陣型,稍稍松散隊形以每分鐘二百步左右的迅推進,一直到距離清軍前沿不足四百米,這個時候,清軍前沿的火炮已經開始轟擊,各類大將軍、得勝炮和三磅炮的槍口火焰亮成一片,夾雜了橘色、黃色和黑綠色的硝煙布滿了清軍前沿,除了三磅炮還像些樣子,其余都是雜亂無比,想來這些火炮的炮藥還沒有完全統一。
清軍火炮打放了一陣,現全然沒有效果,雙方距離仍然是太遠了,一直到橫陣列隊不再前進,三磅炮才是揮了一些功效,實心炮彈在地上彈跳著,奪走了幾名6軍士兵的性命,四百米是三磅炮跳彈的極限射程了,此時的炮彈存非常低,似乎隨時都可以停下來,士兵的眼睛可以很輕易的捕捉到滾過來的炮彈,即便明知會砸在自己身上,也無法逃跑甚至無法躲避,因為線列步兵的密度太大了。
一個士兵只占據半米寬度,與兩側的士兵都是肘碰肘,肩并肩,別說逃跑,就連轉身和彎腰這樣基本動作都做不到,被打死打傷的士兵被拖拽了下去,空缺被后排的人補上,陣列依舊是嚴正。
“不要管火炮,以營為單位曲射,打垮敵軍”錢玉新傳達了自己的命令。
按照6軍操典的規定,齊射應該控制在一百米到二百五十米之間,這樣可以揮出燧槍的火力優勢,過二百五十米就要適當抬高槍口,不再直瞄射擊,當然,隨著軍隊的展,這個上限逐漸提高到了三百米,畢竟燧槍的加工精度在提高,此時6軍的燧槍看起來和一百五十年之后的差不多,實際上彈與槍管的游隙還是比較大的,直射距離還比較短。
而距離敵軍火線百米之內,甚至是許多后來人以為的三十米甚至十八米齊射,那并不是線列步兵的主要作戰方式,按照步兵操典,只有當面對同樣戰術同樣技術兵器且士氣高昂的線列步兵軍隊的時候,才能有前線總指揮官,也就是少將一級下令可以突進到較近的距離進行齊射,用少數的幾次齊射造成敵軍巨大傷亡,然后取得戰爭勝利,然而,這樣的戰術在今后很長時間都沒有實現,燧槍雖然也在普及,但出現線列步兵部隊還需要很長時間,對付火力弱且戰意低下的綠營,近距離齊射完全沒有必要,雖然士兵的生命在將軍們的眼里只是數字,但沒有人會不顧及士兵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