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橫檔島與上橫檔島之間相距不到三百米,陸戰隊拖拽上去的火炮得以直射上橫檔島山上山下兩座炮臺,這兩座炮臺有重炮五十四門,大半對準的是東航道這個主航道,少數對準的西航道,其南面是靠下橫檔島來協防,如今下橫檔島失陷,自然也就沒了屏障。
在下橫檔島失陷之后,負責兩島守備的許龍命人在上橫檔島南面構筑了土木結構的炮壘,把三磅炮與一些較輕的紅夷炮轉移過來,相對于需要從戰艦上轉移火炮的海軍,清軍還是快了一步,雙方距離很近,又都是臨時構筑的炮壘,炮戰中,擁有十八磅重炮的陸戰隊并未占多大便宜,一直到四門重榴彈炮上島才占據了上風。
二十四磅重榴彈炮擁有較大的長徑比,最遠射程超過了千米,雖然與直射的加農炮不能比精度,但可以躲在沙丘后面吊射清軍,重榴彈炮的炮彈射進清軍臨時構筑的炮壘,把臨時組織的清軍炸的人仰馬翻,守衛西航道的山下炮臺也在重榴彈炮的射程之內,這座炮臺是葡萄牙人射擊的,射界開闊,位置良好,但也繼承了葡萄牙風格的缺點,沒有頂棚,曲線落下的榴彈炮能直接在炮手中爆炸,下橫檔島的榴彈炮壓制了清軍下橫檔島的西側炮位,而炮擊編隊則前出,在上橫檔島西南處于山下的橫檔炮臺對射,直接掩護陸戰隊登陸。
鐵鎖橫江,炮擊編隊的位置并不好,遭遇了清軍橫檔炮臺和航道西側的鞏固炮臺的交叉火力,雖然炮擊編隊擁有重型火炮,雙方火炮數量對比是二百三十四比三十五,但仍舊不能占據上風,這個時代的炮戰就是如此,渾身長滿重炮的戰列艦也沒法和炮臺對射。
一直到烏穆派遣了單桅臼炮艇參戰,單桅臼炮艇是由雙桅船改造來的,前面的桅桿完全去掉,內部經過加固之后,布置了一門十英寸臼炮,這門臼炮可以把五十公斤重的榴彈打出兩千五百米,兩艘單桅臼炮艇就壓制住了西岸的鞏固炮臺,烏穆主持了營級登陸,順利占據了被打的七零八碎的橫檔炮臺,然而在炮戰中,損失了一艘加萊賽槳帆戰艦五步蛇號。
滿洲人很愛學習軍事技術,他們從明軍手里接觸了大炮,很快就制造出比明軍還要精良的火炮,在廣東同樣如此,葡萄牙人為他們構筑炮臺、鑄造火炮而炮術和炮彈卻師承自荷蘭人,在清軍炮臺使用的彈種中,不僅有實心炮彈、鏈彈和霰彈這類大陸貨,還有使用燒熔彈這類破壞力十足的彈種,五步蛇號就是被一枚燒紅的實心炮彈擊中,因為損管不到位,引燃了炮甲板上的火藥,雖然艦長下達的棄艦命令很及時,但仍舊造成了海軍三十七名官兵喪生。
當然,這個傷亡數字專指艦船上的水手、炮手、軍官和陸戰隊員,五步蛇號劃槳艙里那三百八十人的奴隸槳手就沒有幾個活下來,但在當時的統計中,這不是傷亡,而是國有財產的損失。
在使用燒熔彈方面,炮臺比戰艦有優勢,即便是專業程度最高的戰列艦官兵,也不敢在這種情況下使用這類危險的彈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