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徹底取得水上控制權后,各路大軍集結一處,圍攻廣州城,這個時候,瓊藩與合眾國出現了第一次重大分歧。
按照約定,廣州作為晉藩的藩地,晉藩應該是進攻的主力,如今晉藩匯聚在廣州城下的兵力超過三萬,也能擔當起主力的責任,顯然,擔當主力就要承擔最大的傷亡,為了避免無謂的傷亡,李定國倡導勸降三漢藩。
李明勛不反對勸降,但在條件上,雙方分歧很大,按照合眾國的法律三漢藩上到藩王,下到普通的藩下兵,全部都是漢奸,其本人和家屬都要受到審判,佐領以上的將軍是必死的,其余也有勞改和流放的懲罰,當然,如果在戰爭中投誠,可贖其罪,普通的士兵只會被抄沒家產罷了。
而對于綠營來說,條件要寬松的多,主動投降就會獲得自由,保全妻小私財。
顯然,這種條件是無法讓三漢藩投降的,李定國的條件就寬泛很多,投降免死保其妻小平安,家財如舊,至于那些漢藩將領,也可以在明軍序列中任職,即便是耿、尚家族,也可以在云貴獲得一片領地,世襲罔替。
晉藩與合眾國的條件差距太大了,好在雙方都不能離開對方單獨收拾三漢藩,因此也沒有撕破臉,最終還是林士章從瓊州府趕來調停,林士章以退為進,不管雙方的條件,直接派人去廣州聯絡,問三漢藩的條件。
尚可喜一開始提出的條件很狂妄,可以投降,奉永歷為天子,宣布向大明效忠,但需要廣東全省作為藩地,當然,也可以宣誓向合眾國效忠,但廣東全省為藩地這個條件是不變的。
三漢藩沒有誠意,那只能打到對方有誠意,盟軍開始攻城,重炮擺在了廣州城的大東門,宋朝時廣州有三城,分別是子城、西城和東城,三座城都有獨立的城墻、護城河,到了明朝,經濟發展,人口增多,把中間的城墻全部拆除,三城變一城后還向北大規模的擴張,形成了現在的舊城。
因為泥沙淤積緣故,廣州城的碼頭不斷向南遷移,而商業貿易讓南城區得到了較快的發展,成為了廣州城的經濟中心,在嘉靖年間的拓林鎮兵變中,沒有城墻的南城被洗劫,葡萄牙人幫著平定了亂兵,廣州修筑了四四方方的城墻把商業區保護起來,也就是當時人稱呼的新城。
從天空俯瞰,廣州兩城宛若銅鐘一般,城市南面和西面靠近珠江,進攻難以展開,北面城墻則是在依越秀山修筑,也展不開兵力,東面有珠江支流改造的護城河,雖然寬闊,總比西面和南面好多了,唯一適合進攻的就是東北段城墻,這里的護城河有三十五米寬,是最窄的地方了,但東北段外全是當地農戶的水稻田,陸軍那動輒三四噸的重炮下了田就是陷入淤泥之中,而大東門外則是原來的校場,地勢平坦,毫無遮掩,最適合攻城炮發揮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