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一巴掌拍在桌子上“短視的懦夫”
鄭成功很清楚,那些都是理由,實際上還是鄭藩沒有陸地大戰的能力,將領缺乏信心,不敢離的艦船太遠,要說水土不服,多是閩浙出身的鄭藩兵怎么也比北方兵馬居多的清軍要強的多。
“諸將多有此議,若。”鄭經小心提醒道。
鄭成功拳頭攥的嘎嘎作響,終究還是沒有一意孤行,對付清軍陸師,他也沒有十分把握,更何況,清軍陸師終究如何,還未可知,如今這局面,兵、船不離太遠還是上策。
“罷了,傳令下去,留下偏師據守,余者上船西行。”鄭成功終究還是屈服了。
第二日,明軍逆流前往南京城,從鎮江出發,竟然十日才是抵達南京城下,這還不談,鄭成功隨大軍趕到,不顧疲憊辛勞,想要趁清軍援軍未至便要大舉攻城,卻不曾想,藩下和其余部曲中的文官,監軍朱以海,以及新近依附而來的士紳,一致要求鄭成功要在城外哭祭太祖再行兵戈之事,祭祀大明太祖豈是小事,于此,又耽擱了數日方才開戰。
鄭藩進軍江口,攻破長江江防的消息很快傳遞到了閩浙前線的岳樂那里,駐守在江寧城中的多尼在鎮江失陷之后,一日三次軍令要求岳樂回援,岳樂當然知曉江南危困,但也知道,自己這邊一撤,江南同樣也是死局,只得告知前線戰況膠著,難以撤兵,多尼在南京寢食難安,若非滿洲都統喀喀木拼死阻攔,而鄭藩前鋒又來的快,恐怕多尼拋棄江寧,跑到揚州去了。
岳樂兵力實際上是很充足的,在收到崇明水戰失敗,鄭軍大舉進入長江的消息之后,岳樂第一時間挑選精銳八旗近萬配合綠營,從義烏進入紹興府,直撲寧波,把在寧波府四處劫掠的鄭軍殺敗,算是打出了這一仗第一個拿的出手的戰果。
閩浙清軍兵力充足的原因還是在于合眾國的避戰,小小的仙霞關,長幾百里的山路,別說十萬兵馬,連三萬都是展不開,合眾國利用各類工事節節抗擊,清軍也只能是采取各部輪戰的添油戰術,保持強勢的攻擊力度,一步一步的逼向仙霞關,岳樂此番的目標還是拿下仙霞關,把戰場逼迫到福建去。
岳樂擁有充足的兵力,一個是在閩浙交界的山地地形中無法有效展開,另外一個便是合眾國東南戰區的避戰策略,按照東南戰區的戰略,死守的只有仙霞關和溫州進入福寧州的分水關,也就是說,浙南三府是完全可以放棄的,因此,兵力是前輕后重,讓清軍根本摸不著主力何在,岳樂也曾想由金華攻入處州,進入甌江水系,把溫州和處州收復,但在精銳布置在仙霞關前的情況下,岳樂反而不敢輕舉妄動了,他不得不考慮,東南戰區一直未曾出現的主力就在處州或者溫州境內,給分兵的自己來一次伏擊戰呢,此時的岳樂束手束腳,因為他很清楚,大清再也承受不起福建之戰那樣的損失了。
合眾國的避戰策略反而成為了疑兵之計,這是李明勛都難以想象的,江南一亂,岳樂放棄了對處州和溫州的進攻,尋求在穩住仙霞關方向的情況下,回援江南的可能性,實際上,這也是合眾國愿意看到的,當鄭藩圍攻南京的時候,岳樂與烏穆卻是在浙南有了暫時停火的默契。
十二月中旬,岳樂的第一批援軍從金華上船,由固山額真伊爾德率領,滿漢兵馬合計一萬五千余,伊爾德進入江南之后自行決斷何時參戰,江寧危急則直撲江寧解圍,江寧粗安則收攏江南各部人馬再行反擊,由此可見,岳樂對于鄭藩的實力還是有比較清醒的認識的,他可以肯定鄭藩兵陸戰能力弱,成不了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