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就是開國,幕府要對合眾國單方面開國,在得到合眾國允許的情況下,才能對其他殖民者開放,這一點,幕府是同意的,因為他們不想面對歐洲那些殖民者,而補充的條款之中,日本與荷蘭的關系也要由合眾國來決斷。
開國這條之中,最重要的是通商口岸,因為幕府拒絕江戶開放,所以在江戶灣中,合眾國選擇了橫濱這個優良港口作為開放口岸,此外還有靜岡、仙臺、新瀉、富山、加賀,一共六個通商口岸,表面上比臺北談判時的九個少了三個,但本質上卻是幕府輸了。
原因很簡單,這些通商口岸是倒幕聯盟目前沒有實際控制的,至于實際控制的地盤,就無需幕府來決斷了,諸如長崎、堺等地,就不是通商口岸那么簡單了。
而除了通商口岸之外,日本的對外開放政策,特別是關稅、法律等方面,要與合眾國協商,前十年的關稅由合眾國打理,以此來償還戰爭賠款,而在通商口岸,合眾國有租界,并且享受治外法權等法律特權。
幕府輸的很慘,所以這些條款他們都同意了,有些是能接受,而諸如治外法權等權,幕府還不清楚其中利害,甚至欣然接受。
滿清簽訂不平等條約的時候,讓外國人享受治外法權,領事裁判權,一開始是愿意的,當時的滿清感覺審判外國人太麻煩,還不如交給他們自己判
這三大項得到了德川綱吉同意之后,阿海長出一口氣,至少大部分目的是達到了,而德川綱吉為代表的幕府更在乎的是土地,也就是割讓多少土地。
在關原之戰和濃尾混戰之后,近畿十國和東海七國大部分已經屬于倒幕聯盟了,幕府再失去了四百四十萬石高領地,如今阿海裁決的領地超過了一千一百萬石高,這已經算是仁慈的了,因為陸軍已經登陸了江戶灣,幕府已經無力救援,關東三百五十萬石高唾手可得。
關東算是阿海給幕府的一個優惠,但幕府也不能接受合眾國吞并半個日本,如果是那樣的話,還不如死戰到底,所以阿海表示在本州、四國和九州三島之上,合眾國不要任何一塊領地,讓幕府徹底放心了。
然而,合眾國也只是不要這三個島嶼罷了,包括蝦夷地、對馬島、佐渡在內的十幾個島嶼都是要幕府割讓給合眾國的,而且還要徹底解離與琉球的關系。
這些島嶼之中,幕府唯一不愿意放棄的還是佐渡,蝦夷地只有一個松前藩,兩萬石的小大名,早已投靠了合眾國,日本人在島上不超過三萬,而蝦夷地目前已經擁有三十萬以上的中國人,對馬島雖然好一點,但孤懸海外,日本是占不住的,琉球早已被合眾國收入囊中,唯有佐渡,金銀礦讓幕府難以割舍,但阿海是不會放棄佐渡的,最終日本選擇服從。
雖然合眾國不割日本的核心土地,但倒幕聯盟占領區的裁決權限卻是交由阿海這位總裁決來做的,至于如何裁決,幕府管不著,但幕府提出了兩點要求,第一便是裁決方案以德川幕府命令頒布,而不是以天皇命令,以此維護幕府權威。
這一點,阿海沒有異議,第二點,合眾國不得與日本的大名產生藩屬關系,也不得與倒幕聯盟之外的大名產生盟屬關系。
前一半好理解,幕府是要秋后算賬的,但是擔心一發兵,那些大名就成為了合眾國屬國,清算大名成了與合眾國宣戰,而后一種則是針對的東部大名,而這兩種阿海都同意。